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寒蛩
作者: 耿湋 〔唐代〕
尔谁造,鸣何早,
趯趯连声遍阶草。
复与夜雨和,
游人听堪老。
白话文翻译
这是谁在鸣叫?它的声音怎么这么早?
轻快的声响在阶前的草地上回荡。
又与夜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听着这声音的游人,忍不住感到岁月的流逝。
注释
- 尔:你,这里指代鸣叫的蛩(蟋蟀)。
- 何早:怎么这么早,指的是蛩的鸣叫时间。
- 趯趯:形容声响清脆,连绵不绝。
- 复:又,与之一起。
- 夜雨:指夜间降雨,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清新的氛围。
- 堪老:忍不住感到岁月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耿湋,字希文,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冬之交,蟋蟀的鸣叫伴随着夜雨,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表达了游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赋得寒蛩》是一首以秋冬季节为背景的抒情诗。整首诗通过描绘寒蛩的鸣叫声,展现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的结合。诗的开头以“尔谁造,鸣何早”引入,仿佛在询问那微小却响亮的生命,透出一种对自然的好奇与亲切感。接下来的“趯趯连声遍阶草”,通过声响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生动的画面,仿佛听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蟋蟀在草地上跳跃的情景。
“复与夜雨和”这句更是将自然中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夜雨的滴答声与蟋蟀的鸣叫声相互映衬,使得整个夜晚显得更加深邃与迷人。最后一句“游人听堪老”则引入了人的情感,游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的美,还有岁月的无情。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引发了对人生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增添了诗的深度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尔谁造,鸣何早:开头两句以疑问的口吻,表现出对蛩鸣的好奇和惊讶。
- 趯趯连声遍阶草:通过“趯趯”这一拟声词,生动地描绘了蟋蟀的鸣叫声,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 复与夜雨和: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蟋蟀的鸣叫与夜雨的声音相互交融,增加了意境的丰富性。
- 游人听堪老: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感受结合,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拟声:使用“趯趯”形容蟋蟀的鸣叫,增强了音韵美。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情景交融:自然声音引发人类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界声音的赞美,同时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深思,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蛩:象征着秋冬的来临,代表生命的微小与脆弱。
- 夜雨:象征着孤独与静谧,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游人:代表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孤独感,反映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声响是什么?
- A. 鸟鸣
- B. 蟋蟀鸣
- C. 风声
-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 A. 自然景象
- B. 人物对话
- C. 古典典故
答案:
- B. 蟋蟀鸣
- A. 自然景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耿湋的《赋得寒蛩》更侧重于描绘微小的生命及其与环境的互动,而王维则更关注自然景色的宏观描绘。两者都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细腻入微,后者开阔大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