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漆灯无复曙,柏径不知人。
南纪光华减,中朝后秀贫。
凄清千古韵,寂寞一丘尘。
异日昭亭下,方多沥酒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寞、凄清的场景:漆黑的灯光下再也看不到黎明,冷冷清清的柏树小径上不见行人。南方的光辉已经减弱,朝中显赫的人物在经历了辉煌后也变得贫弱。历史的韵味凄凉而悠远,仿佛一丘尘土般寂寞。未来在昭亭下,或许会有更多的人聚集,倾诉、畅饮。
注释
- 漆灯:漆制的灯,形容灯光昏暗。
- 无复曙:再没有光明,意指夜深人静。
- 柏径:柏树的小路,象征清冷孤寂。
- 南纪:南方的名望或光辉。
- 中朝:指朝廷中的显贵人物。
- 秀贫:曾经的优秀如今却变得贫弱。
- 千古韵:历史悠久的韵味。
- 沥酒人:在酒桌旁畅饮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风简洁明快,常以历史、现实为题材,表达对社会和人事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挽歌是为梅圣俞所作,反映了对友人的哀悼之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深思。
诗歌鉴赏
《梅圣俞挽歌二首》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和昔日的辉煌,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怀念。诗的开头“漆灯无复曙,柏径不知人”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无尽的黑暗之中,令人感到深深的压抑和孤独。接着,诗人通过“南纪光华减”与“中朝后秀贫”的对比,强调了曾经的辉煌与现今的落寞,暗示着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最后两句“异日昭亭下,方多沥酒人”则展现了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似乎在暗示即使在悲伤中,人们也会在某个时刻聚集,分享彼此的故事与情感。这种情感的交织,既有对逝者的追思,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使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情感的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漆灯无复曙:夜深人静,漆黑的灯光映照下,再无晨曦的光明。
- 柏径不知人:柏树小径上冷冷清清,不见行人,显得格外孤寂。
- 南纪光华减:南方的光辉已然消退,象征着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 中朝后秀贫:朝中显赫的人物,经历了辉煌后,现今却变得贫弱,反映了历史的无常。
- 凄清千古韵:历史的韵味凄清悠远,仿佛诉说着无数的悲欢离合。
- 寂寞一丘尘:孤独如同一堆尘土,显得无比渺小与失落。
- 异日昭亭下:在未来的某一天,昭亭下或许会有更多的人聚集。
- 方多沥酒人:那时将有许多人共饮畅谈,传递情感与记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光华减”与“秀贫”的对比,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落差。
- 意象:灯光、柏树、尘土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孤寂的画面,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拟人:历史的韵味被赋予情感,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友人逝去的深切哀悼,同时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无奈感慨。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孤独与寂寞,但未来仍然会有聚会与欢笑的时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漆灯:象征着孤独与沉寂。
- 柏径:代表清冷与孤寂的环境。
- 光华:象征着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 丘尘:隐喻生命的无常与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漆灯无复曙”中的“曙”指的是什么?
A. 黄昏
B. 黎明
C. 夜晚
D. 正午 -
诗中“南纪光华减”中的“南纪”是指什么?
A. 北方人
B. 南方的光辉或名望
C. 朋友
D. 诗人的故乡 -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轻松愉快
B. 悲伤与怀念
C. 激昂与愤怒
D. 平静与安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同样展现了对美好时光与逝去的怀念。
- 《登高》 by 杜甫:表达了对人生苦短与沧桑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对比《梅圣俞挽歌二首》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在孤独中展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与人生的感慨,但《梅圣俞挽歌》更突出历史的沉重感,而《月下独酌》则更显洒脱与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资治通鉴》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