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苍水
作者: 黄宗羲 〔清代〕
廿年苦节何人似,得此全归亦称情。
废寺醵钱收弃骨,老生秃笔记琴声。
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
两世雪交私不得,只随众口一闲评。
白话文翻译:
经过二十年的艰难坚持,有谁能够与我相似?如今拥有这一切,我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情感。废弃的寺庙中,筹集的钱用于收殓遗骨,老朽的我用光秃的笔记录着琴声。远空的影子在狂风中相互交融,浩浩的水流穿过礁石,依然未见平静。两世的雪交融在一起,我的私情却难以诉说,只能随众人的口水闲聊评说。
注释:
- 廿年:二十年,形容时间的漫长。
- 苦节:艰难的坚持与节操。
- 废寺:指被废弃的寺庙,象征着衰败与失落。
- 醵钱:筹集资金。
- 弃骨:指遗骨被弃置,暗含对亡者的无奈与悲伤。
- 老生:年老的人,指诗人自己。
- 秃笔:无墨水的笔,形容诗人创作的艰难。
- 摩影:形容影子在空中相互交错。
- 雪交:两世的雪象征着时光的交替。
- 众口:众人的言论,指流言蜚语。
典故解析:
- 废寺:历史上有许多寺庙因战乱、经济衰退而荒废,诗人用此象征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失落。
- 琴声:在古代文化中,琴声常常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与人文精神,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仲明,号太冲,晚号五柳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与文学家。他在历史上以其反清复明的思想而闻名,同时也以其诗词作品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体现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
诗歌鉴赏:
《苍水》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二十年坚持的感慨,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诗的开篇即以“廿年苦节何人似”引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经历与孤独感。
接下来的几句则将视野转向外界,描绘了荒废寺庙和老年创作的艰辛,强烈对比了内心的情感和外在的环境变化。诗人用“老生秃笔记琴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创作中的无奈与挣扎,仿佛在提醒读者,艺术创作不仅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对生活艰辛的反映。
“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在这里,诗人以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动荡与复杂情感,群水穿越礁石,暗喻生活的艰难与不易。而“只随众口一闲评”则是对社会舆论的无奈,表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常常难以发声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深度,展现了诗人的自我反思与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情感真挚而又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廿年苦节何人似”:感慨自己二十年来的坚持与艰辛,表达孤独感。
- “得此全归亦称情”:即使经历苦难,现今的得到也算是情感的归宿。
- “废寺醵钱收弃骨”:描绘社会的衰败,遗骨的不幸象征着历史的遗忘。
- “老生秃笔记琴声”:年老的诗人用光秃的笔记录自己对音乐的追忆,反映创作的艰难。
- “遥空摩影狂相得”:描绘远处的影子在狂风中相互交融,象征个体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 “群水穿礁浩未平”:水流穿过礁石的景象,象征生活的波折与不平。
- “两世雪交私不得”:两代人的情感交织,但个人的情感却难以表达。
- “只随众口一闲评”:诗人对社会舆论的无奈,只能随波逐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艰辛比作穿越礁石的水流,形象而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 拟人:遥空的影子似乎在狂欢,赋予自然景象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感慨,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水:象征生命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 废寺:象征着衰败与失落,暗含对往昔的追忆。
- 琴声:寄托着诗人对艺术与美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廿年苦节何人似”是指什么? A. 诗人对自己坚持的感慨
B. 对他人坚持的赞美
C.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诗中“只随众口一闲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社会舆论的反抗
B. 对流言的无奈与接受
C. 对他人看法的赞同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C. 对社会变迁的赞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表现豪放的个性与对人生的畅快,强调畅饮与豪情,与黄宗羲的沉思形成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时局的感慨,但情感更加沉重,展现了对国破家亡的痛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诗选》
- 《黄宗羲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