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宿石井 其二》
时间: 2025-01-19 21:40: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朝宿石井 其二
作者:黄宗羲 〔清代〕
廿年曾宿溪山路,
枕上仍前彻夜风。
清气不容尘外虑,
好诗多在月明中。
花前闻鸟声偏乱,
兵后持杯泪易浓。
珍重西窗书甲子,
续游何日剪灯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二十年来在溪山路上宿住的经历,夜里在枕上仍能感受到四周的风声。清新的气息使他不愿去想外界的烦恼,而好的诗句往往是在明月下创作的。在花前听到鸟鸣声,感觉特别杂乱;而在战后举杯时,泪水却容易流淌。诗人珍视西窗下的书卷,想知道何时能再次游玩,剪去灯下的红烛。
注释:
字词注释:
- 廿年:二十年。
- 宿:在此处意为住。
- 溪山路:指山间溪流的道路。
- 枕上:指睡觉时的枕头上。
- 清气:清新的气息。
- 尘外虑:指外界的烦恼与忧虑。
- 好诗:优秀的诗作。
- 兵后:指战争之后。
- 持杯:端起酒杯。
- 珍重:珍惜。
- 甲子:指六十年一个轮回。
典故解析:
- 花朝:古代指花木初放的时节,常与春天的美景相联系。
- 西窗:古代文人常在西窗下读书写诗,此处象征知识与文化的积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澹轩,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诗人。其诗词作品以清新脱俗见长,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花朝宿石井 其二》创作于黄宗羲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之际,诗人对往日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四联八句的形式,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诗人以二十年的时光为引子,回顾自己曾经在溪山路上宿住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夜晚的风声、清新的气息,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与外界的烦恼相比,诗人更愿意沉浸在明月之下,享受创作的乐趣。
诗中的“花前闻鸟声偏乱”与“兵后持杯泪易浓”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而后者则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悲伤与痛苦。这样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情感波动,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结尾的“珍重西窗书甲子”则传达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珍视,表达了希望未来能再次沉浸于书卷之中,续写人生的美好时光。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廿年曾宿溪山路:回忆过去在溪山路上宿住的二十年,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
- 枕上仍前彻夜风:夜晚在枕上,听到四周的风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清气不容尘外虑:清新的空气使得诗人不愿去想外界的烦恼,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 好诗多在月明中:强调优秀的诗作往往在明月下创作,暗示灵感的来源。
- 花前闻鸟声偏乱:在花前听到鸟鸣声,感觉到心情的烦乱,描绘出自然的生动。
- 兵后持杯泪易浓:战争之后,举杯时泪水容易流淌,流露出对战争的反思与伤感。
- 珍重西窗书甲子:珍惜西窗下的书卷,强调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文化的追求。
- 续游何日剪灯红:希望未来能再次游玩,剪去灯下的红烛,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花前闻鸟声偏乱,兵后持杯泪易浓”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人生经历比作游玩,寓意深刻。
- 象征:西窗下的书卷象征知识与智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文化知识的珍视。情感基调既有宁静,也有对人生起伏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山:象征自然的恬静与美好。
- 清气:代表一种纯净的心境。
- 明月:象征灵感与创作的源泉。
- 花前鸟声:描绘生动的自然景象。
- 书卷: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黄宗羲
C. 杜甫
D. 白居易 -
“好诗多在月明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回忆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创作灵感的追求
D. 对人生的无奈 -
诗中“兵后持杯泪易浓”中的“兵”指代什么? A. 战争
B. 士兵
C. 武器
D. 政权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对比黄宗羲的《花朝宿石井 其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 主题相似: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深思。
- 情感对比:黄宗羲更倾向于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知识的珍视,而张若虚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黄宗羲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