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华媚(荷花)》

时间: 2025-01-17 10:26:33

霞苞电荷碧。

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娇邪无力。

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娇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白话文翻译:

霞光映照着碧绿的荷叶,宛如天然的风流标榜。重重的荷叶下,千娇百媚映照在水面上,红的、白的,争相斗艳。每当我在明月清风的夜晚,怅然望着她,心中低迷无语,感到娇弱无力。最终我还是要让船儿离去,前往那清香深处,去欣赏她的美丽。

注释:

  • 霞苞:指晨霞或晚霞映照的颜色。
  • 电荷:形容荷花的颜色鲜明如电光闪烁。
  • 风流标格:形容荷花的清雅与脱俗。
  • 千娇照水:形容荷花在水面上倒影的美丽。
  • 怅望:怅然若失地望着,形容思念或感慨的情绪。
  • 清香深处:指荷花的香气深沉而悠远。

典故解析:

荷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象征着清白与高洁。诗中提到的“明月清风夜”,常常被用来描绘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索,体现出一种闲适而又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一面,也有细腻柔和的描绘。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因政治原因屡遭贬谪,形成了他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荷华媚》写于苏轼旅途中,正值夏季,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诗中流露出他对荷花的欣赏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透出淡淡的忧伤与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荷华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融。诗的开头用“霞苞电荷碧”形容荷花,瞬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将荷花的娇美与环境的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对荷花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最后,诗人虽有不舍,但仍选择让船离去,展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整首诗在优美的意境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霞苞电荷碧:描绘荷花在晨曦或夕阳下的绚丽色彩。
  2. 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荷花的自然之美,超脱于世俗的风流。
  3.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形容荷叶的层层叠叠与荷花在水面上的倒影。
  4. 好红红白白:强调荷花的色彩丰富,生动而娇艳。
  5.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在清幽的夜晚,诗人心中涌起思绪。
  6. 甚低迷不语,娇邪无力:表达诗人面对美丽却感到无奈的情感。
  7. 终须放船儿去:虽然恋恋不舍,最终还是要离开。
  8. 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向往着荷花的芳香与美丽,心中依旧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霞苞电荷碧”比喻荷花的美丽。
  • 对仗:如“红红白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表现了荷花的“娇邪无力”,赋予其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荷花的美丽展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洒脱,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纯洁、高雅的品德。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
  • 清风:象征自然的清新与恬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霞苞电荷碧”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荷花的颜色
    • B. 荷叶的形状
    • C. 荷花的香气
    • D. 荷花的生长环境
  2. “红红白白”指的是什么?

    • A. 荷叶
    • B. 荷花
    • C. 水面
    • D. 明月
  3. 诗人为何最终要放船离去?

    • A. 感到无聊
    • B. 不想再看荷花
    • C. 对人生的无奈与洒脱
    • D. 要去别的地方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忆江南》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荷华媚》与白居易的《忆江南》,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之美,前者更注重荷花的细腻,后者则传达了对江南风光的怀念,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选注》
  • 相关的古典文学评论书籍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