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时间: 2025-01-04 06:52:37

香刹冠嵯峨,松门络薜萝。

风清尘不到,岸阔鸟难过。

欲雨江声怒,新晴海气多。

行舟未摇棹,回望隔烟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山寺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香刹冠嵯峨,松门络薜萝。
风清尘不到,岸阔鸟难过。
欲雨江声怒,新晴海气多。
行舟未摇棹,回望隔烟波。

白话文翻译:

这座香火旺盛的寺庙矗立在高峻的山峰之上,松树环绕着寺庙,藤萝缠绕着门口。清风徐来,尘埃无踪,宽阔的江岸让飞鸟难以靠近。似乎要下雨,江水发出愤怒的咆哮,刚刚放晴的海面上气象万千。船只尚未划动桨,回头望去,烟波缭绕,似乎与我隔着一层薄雾。

注释:

字词注释:

  • 香刹:香火鼎盛的寺庙。
  • 冠嵯峨:高耸入云,像是为山峰之冠。
  • :缠绕,交错。
  • 薜萝:一种蔓生植物,常用于装饰。
  • :指尘埃、污垢。
  • 岸阔:岸边宽广。
  • 欲雨:似乎要下雨。
  • :指声势浩大的样子。
  • 摇棹:划船时的动作。

典故解析: 金山寺在历史上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代表了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对宁静的向往。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寺庙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欣赏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文以简洁明了、富有哲理著称,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金山寺》创作于诗人游历期间,正值他政治生涯的波折之时,诗中流露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感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金山寺》是一首描绘寺庙与自然风光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金山寺的幽静与壮丽。开篇以“香刹冠嵯峨”点明寺庙的地理位置与独特氛围,给人以高远的感觉。接下来通过“松门络薜萝”描绘寺庙入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诗中描述的“风清尘不到”显示出这片天地的清新与纯净,表现出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随着诗意的展开,“欲雨江声怒,新晴海气多”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展现了江水因即将降雨而产生的怒吼声,以及雨后海面的清新气息,象征着生命的变化与重生。最后一句“行舟未摇棹,回望隔烟波”则传达了一种迟疑与思索,仿佛在说即便身处自然之中,内心仍有许多思考与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道教与佛教的哲学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香刹冠嵯峨:描写寺庙的壮丽与高耸,传达出一种神圣感。
  • 松门络薜萝:描绘寺庙的入口,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风清尘不到:表现出环境的清新,象征着超然与宁静。
  • 岸阔鸟难过:描绘宽广的江岸,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 欲雨江声怒:自然变化带来的紧迫感,象征着生命的波动。
  • 新晴海气多:展现雨后清新的气息,暗示希望与重生。
  • 行舟未摇棹:表达诗人的沉思与不舍。
  • 回望隔烟波:留恋与思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寺庙比作高山的王冠,增强了其地位的象征意义。
  • 拟人:将江水的声音形象化,表现其威力与怒吼。
  • 对仗:如“岸阔鸟难过”与“欲雨江声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刹:象征着信仰与宁静。
  • 松门:代表自然的纯净与和谐。
  • 江声:象征着生命的波动与变化。
  • 烟波:象征着怀念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金山寺》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司马光
    •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香刹”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高山
    • B. 一座寺庙
    • C. 一片森林
  3. 诗中的“岸阔鸟难过”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江岸宽广,鸟类无法飞过
    • B. 自然环境的宁静
    • C. 寺庙的神圣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司马光的《金山寺》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发现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金山寺》更侧重于寺庙与自然的结合,表现出宁静与反思,而《登鹳雀楼》则强调了登高望远的豪情与壮阔的视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
  • 《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