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题乌江亭》

时间: 2025-01-08 03:18:29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意思解释

叠题乌江亭

原文展示: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壮士在经历了百战之后的疲惫与哀伤,面对中原的失败,士气难以恢复。虽然江东的子弟们仍在,但他们是否愿意再次为君主出征,卷土重来?

注释:

  • 百战:指经历了很多次战斗,形容疲惫不堪。
  • 壮士:英勇的战士。
  • 中原:指中国的中部地区,象征着当时的王权中心。
  • 江东子弟:指江东地区的年轻士兵,特指吴国的士人。
  • 卷土重来:比喻重整旗鼓,重新出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及改革者。他倡导变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王安石的诗词风格简练而有力,常富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叠题乌江亭》创作于王安石晚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诗歌反映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与对国家前景的忧虑。诗中提到的江东子弟,暗指历史上著名的吴国与中原的争斗,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此诗以浓厚的历史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为特点,反映了诗人对壮士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头两句“百战疲劳壮士哀”直接描绘出战士们在经历无数战斗后的疲惫与痛苦,唤起读者对战争阴影的共鸣。接着提到“中原一败势难回”,不仅表明了战局的严峻,也隐含了对王朝的挫败与未来的无奈感。最后两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则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的渺茫,尽管江东的士人尚存,但他们是否愿意再次为王出征、重振旗鼓,令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真挚,语句简练,蕴含深刻的历史思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战疲劳壮士哀

    • 描绘了经过无数战斗的壮士们的悲哀,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疲惫和苦痛。
  2. 中原一败势难回

    • 提及中原的失败,象征着国家的衰败与战斗的无望。
  3. 江东子弟今虽在

    • 虽然江东的士人仍在,但他们的状态和士气却是一个重要的问号。
  4. 肯与君王卷土来?

    • 最后质疑这些士人是否有勇气再度为君王出征,渗透出一种无奈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百战疲劳”与“中原一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最后一句采用反问的方式,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疑惑与情感的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士人的描写,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无奈与渴望。王安石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壮士的悲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人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壮士:象征着勇敢与牺牲,反映了战士的忠诚与无奈。
  • 江东:代表着希望与团结,暗含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 卷土重来:象征着重新崛起的希望,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的“壮士”指的是哪类人物? A. 文人
    B. 战士
    C. 商人

  2. 诗中提到的“中原”主要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南方
    B. 中部地区
    C. 北方

  3. 最后一句“肯与君王卷土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与希望
    B. 怀疑与无奈
    C. 愤怒与抵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均涉及到历史与战争的主题,但王安石更注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反思与壮士的悲哀,而李白则透出一种更为豪放的离别情怀。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