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白话文翻译:
在兰若山的高处,烟雾和霞光交织成重重山峦。
冰冻的泉水依偎在细小的岩石旁,阳光下的雪花悄然落在长长的松树上。
我在问法时忘记了看诗,看到自己的身影却向酒杯懒散地靠去。
我尚未能割舍妻儿之情,暂时选择在前峰附近安居。
注释:
字词注释:
- 兰若:指兰若山,古代道教、佛教修道之地,意味着清幽之所。
- 烟霞:烟雾与霞光,形容山中景色的朦胧美。
- 冻泉:冰冻的泉水,象征寒冷和清澈。
- 细石:小石头,指泉水流动的地方。
- 晴雪:阳光下的雪,形成对比,展现温暖与寒冷的结合。
- 问法:求教于佛法。
- 割妻子:指舍弃家庭,追求修行。
典故解析:
- 兰若:常被视为隐居修行的地方,象征追求清净、超脱世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生平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受战乱之苦,对社会民生有深刻的观察与反思,其诗风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的隐居生活,反映了他对当时动荡局势的无奈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身处乱世,他对家庭的牵挂与对超脱的追求交织,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歌鉴赏:
《谒真谛寺禅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个人内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困惑。诗中“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开篇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引入,展现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接着“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与寒冷,传达出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在后两句中,诗人自问法而忘却诗意,表现出对于修行与世俗的矛盾心理。“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则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尽管向往超脱,但对家庭的牵挂始终无法割舍。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融入了深邃的人生哲思,展现了杜甫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描绘兰若山的高耸与美丽,烟雾与霞光交织,暗示诗人心境的迷离。
-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细腻描写自然的清冷,泉水与雪花形成对比,象征内心的清明与冷静。
-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反映诗人在求道过程中迷失,内心的懒散与世俗的诱惑。
-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表达对家庭的依恋,尽管向往清静的生活,仍无法真正摆脱世俗的牵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霞嶂几重”形象比喻自然景色的层次感。
- 对仗:如“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形成了整齐的对仗结构,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庭与修行的矛盾心理,展现了他对宁静与超脱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诗中自然景观的描写与内心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若山:象征清净、隐逸之地,渴望超脱。
- 冻泉与晴雪:寒冷与温暖的对比,体现生命的复杂。
- 酒:象征世俗享乐,反映人性的软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若”指的是: A. 高山
B. 隐居之地
C. 城市 -
“未能割妻子”的意思是: A. 舍弃家庭
B. 追求名利
C. 享受生活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恨
B. 崇敬与向往
C.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隐逸心态。
- 李白《月下独酌》:探讨孤独与超脱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谒真谛寺禅师》:前者反映战乱中的忧国情怀,后者则聚焦于个人的内心挣扎,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集》
- 研究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