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邓宗古还乡》
时间: 2025-01-04 12:00: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邓宗古还乡》
作者:苏轼
广汉有姜子,孝弟行里闾。
赤眉虽豺虎,弛兵过其墟。
至今空清泉,无复双鲤鱼。
南郑有李郃,得妙甘公书。
夜坐指流星,惊倒两使车。
抱关不肯仕,布褐蒙璠玙。
西南固多士,君得二子余。
凛凛忠文公,搜士及樵渔。
涧溪有幽讨,蘋芷真嘉蔬。
岁晚终不食,心恻当何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广汉地区的姜子(姜维)和南郑的李郃,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与对故乡的思念。姜子是个孝顺的人,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品德。尽管有赤眉这样的敌人,但他们的家园依然宁静。李郃则因得到甘公的书信而感到欣喜,夜晚坐着指着流星,惊吓到了两位使者。李郃不愿意出仕,穿着普通的衣服,过着隐居的生活。西南地区有很多英才,像你这样的有志之士更是难得。忠诚的文公致力于招募士人,哪怕是樵夫和渔夫。溪水旁有美丽的芹菜和香草,虽然一年快结束,但我却没有食物可吃,心中感到无比惆怅。
注释
- 姜子:姜维,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因其忠诚和智谋而被后人敬仰。
- 赤眉:赤眉军,指历史上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象征动荡与混乱。
- 双鲤鱼:象征着富贵与美好,古人认为鲤鱼能够带来好运。
- 李郃:南郑人,因才华而受到尊重的士人。
- 甘公:指甘露寺的公信,象征着文学和学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独特,既有豪放激昂,也有婉约细腻,广泛涉及政治、哲学、自然和人情等多方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生活的深刻思考。在这一时期,作者常常回顾往昔,反思人生,诗中蕴含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与感叹。
诗歌鉴赏
《送邓宗古还乡》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广汉和南郑的风土人情,通过对姜子和李郃的描写,表现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人才的欣赏。诗的开头以“广汉有姜子”引出,立刻让人感受到故乡的亲切感。接着提到的赤眉军,虽是敌人却并未动摇故土的宁静,反映出诗人对家乡的坚守与珍视。诗中展现了李郃的才华与隐逸,表现了对“隐士”的理想化描绘。
诗的最后两句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表达了在岁末年终之际,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对未来的迷茫,心中充满惆怅。整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送别,更是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广汉有姜子:引出人物,姜子象征着忠孝之道。
- 孝弟行里闾:强调姜子的品德。
- 赤眉虽豺虎:尽管有敌人作乱。
- 弛兵过其墟:敌人经过时却未能破坏家乡的平静。
- 至今空清泉:如今的清泉依旧清澈。
- 无复双鲤鱼:暗示昔日的繁荣已不复存在。
- 南郑有李郃:转向另一位人物李郃。
- 得妙甘公书:李郃因获得书信而感到欣喜。
- 夜坐指流星:描绘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 惊倒两使车:流星的美丽让人惊叹。
- 抱关不肯仕:李郃宁愿隐居,也不愿出仕。
- 布褐蒙璠玙:穿着简单,显示其淡泊名利。
- 西南固多士:西南地区人才辈出。
- 君得二子余:对友人的称赞,表达对其才华的珍视。
- 凛凛忠文公:提及忠诚的文公,象征着理想化的领导者。
- 搜士及樵渔: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 涧溪有幽讨:描绘自然环境的美好。
- 蘋芷真嘉蔬:强调自然的丰饶。
- 岁晚终不食:表达生活困境。
- 心恻当何如:揭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赤眉比作豺虎,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敌人的凶狠。
- 对仗:如“夜坐指流星,惊倒两使车”,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双鲤鱼象征着富贵与美好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两位士人的品德与生活,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理想的追求,最终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惆怅,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姜子:象征忠诚与孝道。
- 赤眉:象征动荡与威胁。
- 清泉:象征宁静与纯洁。
- 流星:象征美好与短暂的事物。
- 樵渔:象征平民百姓,反映出诗人对普通生活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广汉有姜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姜维
- B. 李郃
- C. 苏轼
- D. 赤眉
-
填空题:李郃宁愿抱关不肯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赤眉”是指一支农民起义军。(对/错)
答案
- A
- 仕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与人生追求。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与《送邓宗古还乡》:同为送别诗,前者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理想追求,后者则更加注重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人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