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溪乘兴》

时间: 2025-01-04 12:02:58

溪山雪月两佳哉,宾主谈锋夜转雷。

犹言不见戴安道,为问适従何处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溪乘兴
作者: 苏轼 〔宋代〕

溪山雪月两佳哉,
宾主谈锋夜转雷。
犹言不见戴安道,
为问适従何处来。

白话文翻译:

雪溪的景色真美,山水与雪月交相辉映;
宾客之间的谈话如雷霆般热烈、激荡。
我还在想,戴安道(戴复古)你怎么没来?
我想问问你是从哪里来的?

注释:

  • 佳哉:美好啊。
  • 宾主:指主人和客人。
  • 谈锋:谈话的风头,指言辞的锋芒。
  • 夜转雷:比喻夜晚的谈话逐渐热烈,像雷声一样响亮。
  • 犹言:还在说。
  • 适従:从哪里来的。
  • 戴安道:戴复古,苏轼的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欧阳修、李清照并称为“苏、黄、李、欧”四大家。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自然、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

创作背景
《雪溪乘兴》写于苏轼在雪天游览雪溪时的感受,诗中表达了他与友人欢聚一堂、畅谈人生的愉悦心情,同时又怀念未能相聚的友人戴复古,反映出一种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雪溪乘兴》是一首描绘雪景与人际交往的诗作。诗歌开篇即以“溪山雪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和谐美,给人一种愉悦的视觉享受。接下来的“宾主谈锋夜转雷”,则通过比喻将谈话的热烈氛围生动地展现出来,仿佛听见了夜晚的雷声,象征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的激烈,表现出诗人对这一时刻的珍视与愉悦。

而最后两句则转向思考,怀念未能出席的友人戴复古,表现出对友谊的期盼和对交往的渴望。苏轼在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将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巧妙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流露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景与情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在平静中透出一股激情,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又抒发了人情的温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溪山雪月两佳哉:描绘雪天的溪流、山峦与明月的美好景象,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2. 宾主谈锋夜转雷:宾主之间的谈话如雷声般清脆有力,显示出热烈的气氛。
  3. 犹言不见戴安道:表达对戴复古的思念,暗示他未能参与这场聚会。
  4. 为问适従何处来:询问戴复古的来处,体现了对朋友的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谈话的热烈比作雷声,增强了言辞的力度。
  • 对仗:诗中“溪山雪月”与“宾主谈锋”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友谊的珍视,反映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静谧,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溪山: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 宾主:象征人际关系中的温暖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夜转雷”比喻的是:
    A. 风暴
    B. 热烈的谈话
    C. 雪的声音
    D. 月亮的变化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未能出席的友人是____

  3. 判断题:诗中没有体现出对友谊的珍视。(对/错)

答案

  1. B
  2. 戴复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对友谊与孤独的思考。

诗词对比
苏轼的《雪溪乘兴》与王维的《鸟鸣涧》在自然描写上有相似之处,前者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更注重自然的静美与内心的平静。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