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穷理亦能昏。
心须物格无余蕴,藩蔽开除本体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心本具良知和性根,若不深入探究事理,心智也可能会迷失。要使内心明净,必须去除外界的杂念和障碍,才能让本性显现。
注释:
- 心:指内心,心灵。
- 良知:指人内心的善良本性。
- 性根:指本性,根源。
- 穷理:深入探究事理。
- 昏:迷糊,迷失。
- 物格:物质的界限,外界事物的影响。
- 余蕴:多余的积累,杂念。
- 藩蔽:障碍、阻隔。
- 本体:本性,真实的自我。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良知”与“性根”可以联系到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良知可能被遮蔽。诗中强调除去外界干扰,让内心的本性显现,是回归本真的重要途径。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哲理和情感为主,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反省。
- 创作背景:该诗是在宋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宋代是一个重视理学和人的内心修养的时代,诗人在此背景下探讨心灵与外物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内心与外界的关系。开篇即指出人心内在的良知,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良知的存在。随后的“若非穷理亦能昏”则警示人们,倘若不去深入思考,心灵将会迷失,无法领悟到真正的智慧。这种对心灵的关切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的自省和内心的修养。
诗的后半部分则进一步阐述了清心寡欲的重要性,强调人心必须摆脱外界的种种干扰,保持内心的纯净。通过“藩蔽开除本体存”,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只有清除外在的阻碍,才能回归真实的自我。这种思想对当代人仍有启发意义,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心具良知所性根”:人心本有良知,这是其本性之根。
- “若非穷理亦能昏”:如果不深入探究事理,心智可能会迷失。
- “心须物格无余蕴”:内心需要去除外界的杂念,保持清明。
- “藩蔽开除本体存”:排除障碍,才能让真实的自我显现。
-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藩蔽”来形象地描述外界杂念对内心的影响。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良知与理性的重要性,提倡清心寡欲,去除外界干扰,以便让真实的自我得以显现。
意象分析:
- 良知:象征内心的善良与智慧。
- 昏:象征迷失、困惑。
- 物格:象征外部事物的影响。
- 藩蔽:象征干扰与障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良知”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外在环境
- B. 内心的善良本性
- C. 社会道德
- D. 个人利益
-
诗中提到“藩蔽”是指什么?
- A. 内心的障碍
- B. 外界的影响
- C. 个人的欲望
- D. 文化的传承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阳明的《传习录》
- 朱熹的《四书集注》
诗词对比:
-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对比,前者强调人性本善,后者则认为人性自私,需要教育和规范。两者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哲学思想。
参考资料:
- 《朱熹集》
- 《王阳明全集》
- 《中国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