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道士》

时间: 2025-01-07 22:12:31

晚觉儒冠误,力耕已不任。

风云入书史,日月送烟林。

古来一日养,人子百年心。

清风满天下,欲栖无寸阴。

太息复太息,孤云生暮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川道士 利登 〔宋代〕

晚觉儒冠误,力耕已不任。 风云入书史,日月送烟林。 古来一日养,人子百年心。 清风满天下,欲栖无寸阴。 太息复太息,孤云生暮岑。

白话文翻译:

晚年觉得儒家的学问误人,努力耕作也已力不从心。 风云变幻被记录在书籍历史中,日月交替映照着烟雾缭绕的林木。 自古以来,一天的供养,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百年的孝心。 清风遍布天下,却无处可栖,连片刻的安宁都没有。 长叹再长叹,孤独的云彩在傍晚的山峰上生成。

注释:

字词注释:

  • 儒冠:指儒家的学问或儒生。
  • 力耕:努力耕作。
  • 不任:不能胜任。
  • 风云:比喻世事的变幻。
  • 书史:书籍和历史记录。
  • 烟林:烟雾缭绕的林木。
  • 一日养:一天的供养。
  • 人子百年心:子女对父母百年的孝心。
  • 清风:比喻清廉正直的风气。
  • 寸阴:片刻的时间。
  • 太息:长叹。
  • 孤云:孤独的云彩。
  • 暮岑:傍晚的山峰。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儒冠误”可能暗指诗人对儒家学问的失望或对现实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利登,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晚年对儒家学问的失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诗中通过风云、日月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世事变幻的感慨,以及对清廉正直却无处栖身的悲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晚年对儒家学问的失望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首句“晚觉儒冠误,力耕已不任”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显示了对儒家学问的怀疑和对体力劳动的无力感。中间两句通过对风云、日月的描绘,暗示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后两句则通过“清风满天下,欲栖无寸阴”表达了诗人对清廉正直却无处栖身的悲哀。最后以“太息复太息,孤云生暮岑”作结,以孤云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的情感。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晚觉儒冠误,力耕已不任”:晚年觉得儒家的学问误人,努力耕作也已力不从心。
  2. “风云入书史,日月送烟林”:风云变幻被记录在书籍历史中,日月交替映照着烟雾缭绕的林木。
  3. “古来一日养,人子百年心”:自古以来,一天的供养,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百年的孝心。
  4. “清风满天下,欲栖无寸阴”:清风遍布天下,却无处可栖,连片刻的安宁都没有。
  5. “太息复太息,孤云生暮岑”:长叹再长叹,孤独的云彩在傍晚的山峰上生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云入书史”比喻世事的变幻被记录在历史中。
  • 拟人:如“日月送烟林”将日月拟人化,赋予其送行的动作。
  • 对仗:如“清风满天下,欲栖无寸阴”中的“满”与“无”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儒家学问的失望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清廉正直却无处栖身的悲哀。诗人通过风云、日月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世事变幻的感慨,以及对清廉正直却无处栖身的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云:比喻世事的变幻。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循环。
  • 烟林:烟雾缭绕的林木,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清风:比喻清廉正直的风气。
  • 孤云:孤独的云彩,象征诗人的孤独无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儒冠误”指的是什么? A. 儒家的学问误人 B. 儒生的帽子 C. 儒家的礼仪 D. 儒家的经典

  2. “清风满天下,欲栖无寸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清廉正直的向往 B. 对无处栖身的悲哀 C. 对时间的珍惜 D. 对自然的赞美

  3. 诗中“孤云生暮岑”中的“孤云”象征什么? A. 孤独无依的诗人 B. 自由自在的云彩 C. 傍晚的山峰 D. 清廉正直的风气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幻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利登的《临川道士》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幻的感慨,但利登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儒家学问的失望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利登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利登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