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亭凭望久,野色暝苍苍。古木浮寒雾,空山入夕阳。水流前夜月,风作早来霜。却笑垂纶者,因渔亦自忙。
白话文翻译: 长时间站在江亭上眺望,野外的景色在暮色中显得苍茫。古老的树木上浮动着寒冷的雾气,空旷的山峦融入了夕阳的余晖。水面上流动着前夜的月光,风带来了早来的霜。却嘲笑那些垂钓的人,因为钓鱼也显得自己很忙碌。
注释:
- 江亭:江边的亭子。
- 暝苍苍:暮色苍茫的样子。
- 古木:古老的树木。
- 浮寒雾:雾气在树木间浮动,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 空山:空旷的山峦。
- 入夕阳:被夕阳的光辉所笼罩。
- 前夜月:前夜的月光。
- 早来霜:早来的霜气。
- 垂纶者:指垂钓的人。
- 因渔亦自忙:因为钓鱼而显得自己很忙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利登(生卒年不详),字履道,号碧涧,南宋诗人。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这首诗《江亭》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在江亭上远望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傍晚,作者站在江亭上,远望四周的自然景色,感受到暮色的苍茫和自然的宁静,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江亭为视角,描绘了一幅暮色中的自然画卷。首句“江亭凭望久”即设定了观察的地点和时间,随后的“野色暝苍苍”则进一步加深了暮色的氛围。诗中的“古木浮寒雾,空山入夕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后两句“水流前夜月,风作早来霜”则通过自然现象的描述,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动态美。最后一句“却笑垂纶者,因渔亦自忙”则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世人的忙碌进行了幽默的讽刺,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亭凭望久”:作者长时间站在江亭上眺望,设定了全诗的观察点和时间。
- “野色暝苍苍”:暮色中的野外景色显得苍茫,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 “古木浮寒雾”:古老的树木上浮动着寒冷的雾气,增添了诗的神秘感和寒冷感。
- “空山入夕阳”:空旷的山峦被夕阳的光辉所笼罩,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水流前夜月”:水面上流动着前夜的月光,增添了诗的动态美和浪漫感。
- “风作早来霜”:风带来了早来的霜气,增添了诗的季节感和寒冷感。
- “却笑垂纶者,因渔亦自忙”:作者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垂钓者的忙碌进行了幽默的讽刺。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古木浮寒雾”中的“浮”字,赋予了雾气以动态,使其仿佛在树木间轻盈地浮动。
- 对仗:如“水流前夜月,风作早来霜”中的“水流”与“风作”,“前夜月”与“早来霜”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暮色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诗中的自然景物被赋予了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而最后一句则体现了作者对世人忙碌生活的幽默讽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江亭:观察的地点,象征着宁静和远望。
- 野色:暮色中的野外景色,象征着苍茫和宁静。
- 古木:古老的树木,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自然的永恒。
- 空山:空旷的山峦,象征着宁静和深远。
- 前夜月:前夜的月光,象征着浪漫和动态美。
- 早来霜:早来的霜气,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寒冷感。
- 垂纶者:垂钓的人,象征着世人的忙碌和生活的琐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古木浮寒雾”中的“浮”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的“却笑垂纶者,因渔亦自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A. 羡慕 B. 讽刺 C. 同情 D. 赞赏
- 诗中的“水流前夜月”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水面上流动着前夜的月光 B. 水面上漂浮着前夜的月光 C. 水面上反射着前夜的月光 D. 水面上映照着前夜的月光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暮色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利登的《江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暮色中的自然景色,但利登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超然的态度,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隐逸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利登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利登的《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