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秋雨夕 顾非熊 〔唐代〕 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 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 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 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
白话文翻译:
我居住在贫困的环境中,常常感到寂寞,更何况现在是秋天。黄叶像霜降后的样子,清风仿佛来自水边。深夜里,我怀疑听到了雁的叫声,而今晚暂时没有蝉鸣。躺在枕头上,我始终难以入睡,残余的灯光熄灭后又重新点燃。
注释:
- 贫居:指生活贫困。
- 寂寞:孤独冷清。
- 况复:何况。
- 黄叶:秋天的落叶。
- 清风:凉爽的风。
- 中宵:深夜。
- 疑有雁:怀疑听到雁的叫声,雁通常在秋天南飞。
- 当夕:当晚。
- 暂无蝉:暂时没有蝉鸣,蝉鸣是夏天的特征。
- 就枕:躺下准备睡觉。
- 终难寐:始终难以入睡。
- 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 灭又然:熄灭后又重新点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非熊,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早秋雨夕》描绘了诗人在贫困孤独中的秋夜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深沉的寂寞和难以入眠的愁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生活困顿、心情孤寂时所作,通过对秋夜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秋天在中国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衰老和离别,诗人通过秋天的意象,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诗歌鉴赏:
这首《早秋雨夕》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贫困孤独的秋夜。诗中,“黄叶如霜后”和“清风似水边”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秋天的萧瑟和清冷。而“中宵疑有雁”和“当夕暂无蝉”则巧妙地利用了雁和蝉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强化了秋夜的孤寂和诗人的孤独感。最后两句“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直接表达了诗人难以入眠的愁绪,残灯的反复熄灭和点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挣扎。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典型的唐代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贫居常寂寞,况复是秋天。” —— 诗人首先点明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季节背景,贫困和寂寞是诗人的常态,而秋天的到来更加深了这种感觉。
- “黄叶如霜后,清风似水边。” —— 通过对黄叶和清风的描写,诗人传达了秋天的萧瑟和清冷,黄叶如霜后的景象,清风似水边的感受,都是秋天特有的景象。
- “中宵疑有雁,当夕暂无蝉。” —— 诗人深夜怀疑听到了雁的叫声,而当晚暂时没有蝉鸣,雁和蝉都是季节的象征,雁声和蝉鸣的缺失,加深了秋夜的孤寂。
- “就枕终难寐,残灯灭又然。” —— 诗人躺在枕头上,始终难以入睡,残余的灯光熄灭后又重新点燃,直接表达了诗人难以入眠的愁绪,残灯的反复熄灭和点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黄叶如霜后”和“清风似水边”使用了比喻手法,将黄叶比作霜后的景象,清风比作水边的感受,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残灯灭又然”中的“然”字,赋予了残灯以人的行为,使其具有了生命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在贫困孤独中的秋夜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深沉的寂寞和难以入眠的愁绪。
意象分析:
- 黄叶:象征着秋天的衰老和凋零。
- 清风:象征着秋天的凉爽和清新。
- 雁: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离别。
- 蝉:象征着夏天的热闹和生机。
- 残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黄叶如霜后”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
诗中的“残灯灭又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平静 C. 愁绪 D. 愤怒 答案:C
-
诗中的“中宵疑有雁”暗示了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夏天的热闹 C. 秋天的孤寂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 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对比:
- 顾非熊的《早秋雨夕》与杜甫的《秋兴八首》: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顾非熊的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的诗则更加宏大和深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顾非熊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顾非熊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