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暝色千村静,遥峰带浅霞。
荷锄归别墅,乞火到邻家。
疏鼓闻更远,昏灯见字斜。
小轩风露冷,自起灌兰花。
白话文翻译:
暮色降临,千村都显得宁静,远处的山峰上带着淡淡的晚霞。
我背着锄头回到小别墅,向邻居乞求一把火来取暖。
远处传来稀疏的鼓声,昏暗的灯光下字迹斜斜的。
小轩窗外的风和露水渐渐变冷,我自己开始浇灌兰花。
注释:
- 暝色:指黄昏或夜晚的颜色,这里形容晚上的宁静。
- 千村静:形容村庄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
- 荷锄:背着锄头,指农人结束一天的劳作。
- 别墅:指小型的、适合居住的房屋。
- 乞火:向邻居借火,生活中常见的社交行为。
- 疏鼓:指远处传来的鼓声,表示夜晚的宁静中偶尔有声响。
- 昏灯见字斜:昏暗的灯光下,字迹看起来有些倾斜,形容夜间写字的情形。
- 小轩:指小窗,表示诗人所在的环境。
- 风露冷:形容夜晚的寒冷。
- 自起灌兰花:自己动手浇灌兰花,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高,号天池,宋代诗人,属于南宋时期的文学流派。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歌风格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暝色》写于一个宁静的黄昏,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充满了乡村的气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惬意与安宁。
诗歌鉴赏:
《暝色》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宁静场景,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首句“暝色千村静”以淡淡的暮色为背景,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给人一种温柔而宁静的感觉。接下来的“遥峰带浅霞”描绘了远处山峰的美丽景色,夕阳的余晖和晚霞将山峦点缀得如诗如画,这种自然的美景不仅提升了诗的意境,也为后续的情感铺垫了背景。
诗人“荷锄归别墅”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农人一天辛勤劳作后的归来,更隐含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乞求邻居的火光则进一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邻里间的和谐相处。疏鼓声和昏灯下的字迹,描绘出一种静谧的夜晚,诗人可能在灯下写作,似乎在思索和回忆,带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最后一句“小轩风露冷,自起灌兰花”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宁静,尽管夜风和露水带来寒意,但他仍然选择照顾自己的兰花,表现出对生活细节的珍惜与热爱。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暝色千村静:在黄昏的光影下,千百个村庄都显得格外宁静,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 遥峰带浅霞:远处的山峰被淡淡的晚霞映照,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 荷锄归别墅:诗人结束了一天的田野劳作,带着锄头回到自己的小别墅,表达出一种归属感。
- 乞火到邻家:在夜晚的寒冷中,向邻居借火,反映出人际关系的温暖。
- 疏鼓闻更远:远方传来的稀疏鼓声,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尤为清晰。
- 昏灯见字斜:在昏暗的灯光下,字迹显得有些倾斜,展现出夜晚写字的情景。
- 小轩风露冷:小窗外的风和露水逐渐变得寒冷,暗示了季节的变化。
- 自起灌兰花:自己动手浇灌兰花,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致关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荷锄归别墅,乞火到邻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描绘:通过“遥峰带浅霞”、“昏灯见字斜”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美。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自起灌兰花”,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对生活细节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暝色: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遥峰:代表自然的美与远方的希望。
- 荷锄:象征劳动与归属感。
- 邻家:体现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温情。
- 荫灯:暗示孤独与思考的时刻。
- 兰花:象征生命的细腻与对美好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暝色千村静”描绘的是哪种时刻?
A) 清晨
B) 黄昏
C) 正午 -
诗人在诗中向邻居乞求什么?
A) 食物
B) 火
C) 水 -
诗人最后一句中提到的“自起灌兰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闲适与热爱
C) 疲惫
答案:
- B) 黄昏
- B) 火
- B) 闲适与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暝色》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王维在《山居秋暝》中通过山水意象描绘了秋天的美丽,而刘克庄则通过黄昏的静谧展现了乡村的安宁,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同时各具特色,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后者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