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颜尚书二首》

时间: 2024-09-19 22:09:12

忆昨端平际,烦公尹帝京。

解弦三辅理,免胄一军惊。

举国言尊勇,无人议敞轻。

如何开济手,寂寞向佳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颜尚书二首
(刘克庄)

忆昨端平际,烦公尹帝京。
解弦三辅理,免胄一军惊。
举国言尊勇,无人议敞轻。
如何开济手,寂寞向佳城。

白话文翻译:

回想去年端平年间,烦恼的是尹公在京城的政务。
解除弦乐的三辅乐理,免去了盔甲之后一军的惊慌。
全国上下都在称颂勇士,却没有人提及那些轻率之人。
然而,如何才能施展援助之手,面对那孤寂的美丽城市?

注释:

  • 端平:指的是宋朝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
  • 烦公:指的是尹公,这里可能是指当时的某位官员。
  • 三辅:古代对京城的别称,指的是长安及其周边地区。
  • 解弦:原指解除弦乐,意为放松音乐的束缚,寓意对理政的放松。
  • 免胄:免去盔甲,指的是放下武装,象征和平。
  • 开济:援助、帮助的意思。
  • 佳城:美丽的城市,暗指繁华的京城或某个特定的地方。

典故解析:

  • 端平:这一年是宋理宗时期,政局动荡,诗人可能是在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
  • 三辅:与长安相关的历史背景,表示诗人在政治上对这一区域的关注。
  • 开济手:此处的“开济手”或许是在呼应古代贤士的责任和使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子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文学家。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沉的情感著称,作品多描绘时事及个人情怀,风格独具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怀念往年政务的复杂和艰辛,表达对政治的关切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过去的政治情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关注。诗中对“烦公”的描写,隐含了对官场复杂局势的不满,而“解除弦乐”和“免去盔甲”则象征着对和平与理政的渴望。诗人以“举国言尊勇,无人议敞轻”的对比,揭示了对勇士的尊重与对轻率行为的批判,发出对社会风气的思考。最后一句“如何开济手,寂寞向佳城”,则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思索,带有一种无奈与失落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昨端平际:回忆去年端平年间的情景。
  2. 烦公尹帝京:指烦恼于尹公在京城的政务生活。
  3. 解弦三辅理:放下音乐的束缚,暗指对政务的放松。
  4. 免胄一军惊:解除盔甲,意味着和平时期的安宁。
  5. 举国言尊勇:全国人民都在称颂勇士。
  6. 无人议敞轻:没有人提及那些轻率之人。
  7. 如何开济手:如何施展援助之手,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8. 寂寞向佳城:感慨美丽城市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尊勇”和“敞轻”进行对比,突出社会的不同风气。
  • 象征:通过“解弦”和“免胄”,象征政治与和平的关系。
  • 感叹:通过“如何开济手”,表达对未来的深切期望和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关切,表达了对勇敢与轻率行为的思考,同时展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佳城:象征繁华与美好,同时也隐喻着孤独与失落。
  • 勇士:象征着国家的希望与力量。
  • 轻率:代表社会上的不负责任与浮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端平”指哪个历史时期?

    • A. 宋理宗时期
    • B. 唐朝
    • C. 明朝
    • D. 清朝
  2. “解弦三辅理”中的“三辅”指的是?

    • A. 三个地方
    • B. 古代音乐
    • C. 长安及周边地区
    • D. 三个国家
  3. 诗人对“勇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赞美
    • B. 批判
    • C. 无所谓
    • D. 轻视

答案:

  1. A. 宋理宗时期
  2. C. 长安及周边地区
  3. A. 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同样反映了对社会与政治的思考。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陆游:两位诗人都关注社会政治,但刘克庄更加内敛,陆游则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刘克庄集》
  • 《古代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