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时间: 2024-09-19 21:53: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作者:苏轼 〔宋代〕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山明水秀的乡村景象。林木间断,山峰清晰,竹子隐约可见在墙后。蝉鸣声不断,衰败的草丛边是一个小池塘。空中偶尔能看到几只白鸟飞过,水中映照着红色的荷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村舍在外,古城在旁。拄着拐杖,慢慢地在夕阳下漫步。昨夜的雨水淅沥,今晨又得享一日的清凉。
注释:
- 林断:树林稀疏,山明:山峰清晰可见。
- 竹隐墙:竹子掩映在墙后。
- 乱蝉:蝉鸣声杂乱,衰草:草木衰败。
- 翻空白鸟:白鸟在空中飞翔。
- 照水红蕖:水中映照的红色荷花。
- 杖藜:拄着竹杖。
- 徐步:缓慢地走。
- 斜阳:夕阳西下。
- 殷勤:仔细、热情;这里指昨夜细雨。
- 浮生:短暂的生命。
典故解析:
“浮生”常用于表达人生短暂,苏轼在此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对生命的感慨和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温婉之作,深具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诗人身处乡间,心境悠然,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感悟。开篇的“林断山明竹隐墙”便展示了独特的空间层次感,林木的稀疏与清晰的山峰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而“乱蝉衰草小池塘”则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仿佛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后半部分中,诗人通过“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来表达对自然生命的赞美,白鸟和红荷的意象交织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将诗意升华,表达了在短暂的生命中,雨水带来的清凉与宁静,既是对自然的感恩,也是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断山明竹隐墙:描绘了山林的景象,表达出空间的层次感。
- 乱蝉衰草小池塘:通过声音与景象的结合,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生命的脆弱。
- 翻空白鸟时时见:白鸟的出现增添了生动感,象征着自由与希望。
- 照水红蕖细细香:红荷的芬芳与水面的倒影,展现了自然的美。
- 村舍外,古城旁:描绘了乡村与古城的和谐共存。
- 杖藜徐步转斜阳:诗人的悠闲生活状态,传达出淡泊明志的情怀。
- 殷勤昨夜三更雨:感叹昨夜的甘霖,带来一丝凉意。
- 又得浮生一日凉: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与珍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村舍外,古城旁”,形成对称美。
- 意象:白鸟、红蕖、斜阳等,构成丰富的自然意象。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深刻而富有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宁静与淡泊的生活态度,传递出一种人生态度的智慧。
意象分析:
- 林: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繁茂。
- 白鸟:象征着自由与希望。
- 红蕖:象征着美好与芬芳。
- 斜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隐墙”主要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竹子盛开
- B. 竹子掩映在墙后
- C. 竹子倒伏
-
“殷勤昨夜三更雨”中的“殷勤”可以理解为?
- A. 勤劳
- B. 热情
- C. 细致
-
诗中“翻空白鸟”的意象主要体现了什么?
- A. 自由
- B. 悲伤
- C. 宁静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与《鹧鸪天》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但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细腻柔美。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