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之子》
时间: 2025-01-04 08:47:3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富人之子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诗歌内容: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
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
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原文展示:
(原文如上)
白话文翻译:
齐国有一个富人,家中积累了千金财富。他的两个儿子非常愚蠢,而他们的父亲又不加以教导。有一天,艾子对他的父亲说:“你的儿子虽然长得好,但却不懂得世事,将来怎么能继承你家业呢?”父亲生气地说:“我的儿子聪明而且仗着能力多,怎么会不懂世事呢?”艾子说:“不必试他,只要问问你的儿子,他吃的米从哪里来?如果他知道,我就没有说错。”于是父亲叫来他的儿子,问他。儿子哈哈一笑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每次都是用布囊装来。”父亲愁眉苦脸地说:“你真是太愚蠢了,这些米并不是从田里来的。”艾子说:“这不是父亲生的儿子所能有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富人: 财富丰富的人。
- 愚: 愚笨,缺乏智慧。
- 通世务: 理解世间事物的能力。
- 艾子: “艾”是指艾子,古代著名的智者。
- 布囊: 用布做的袋子,用来装东西。
典故解析:
- 该诗通过一个富家子弟愚蠢的故事,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富有并不代表聪明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诗文风格豪放,语言通俗易懂。
创作背景:
在宋代,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许多富人家中子女因缺乏教育而愚昧无知,苏轼通过此诗揭示了这一社会现象,表达了对教育和才智的重视。
诗歌鉴赏:
《富人之子》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富人子弟的警示。诗中通过一位富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富人家庭中子女的愚蠢与无知。艾子作为一个智者,用简单的问题揭穿了富人子弟的无知,反映出即使家境富裕,但若无知识和能力,最终也难以继承家业。诗中流露出对智慧和教育的推崇,同时也暗含了对富人家庭教育缺失的批评。苏轼通过幽默的对话和生动的例子,提醒人们重视知识的力量,反映出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开篇点出故事的背景,介绍富人的身份和财富。
-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直接揭示了富家子弟的愚蠢和父亲的不负责任。
- “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艾子指出富人子弟的外表虽好,但缺乏生活常识。
-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父亲自以为聪明,否认了儿子的愚蠢。
-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艾子用简单的问题揭示儿子的无知。
- “父遂呼其子问之。”:富人父亲试图证明儿子聪明的行为。
-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儿子笑着回应,表现出自信。
- “每以布囊取来。”:揭示他对米来源的无知与幼稚的理解。
-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父亲意识到儿子的愚蠢,感到失望。
- “彼米不是田中来。”:说明米的来源并非如儿子所想的简单。
-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艾子以此总结,教育的重要性在于父母。
修辞手法:
- 采用对话体的形式,使故事生动有趣。
- 通过反问和讽刺的手法,加强了对富家子弟愚蠢的揭露。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富人子弟的愚蠢故事,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反映出知识的力量和愚弄的可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米: 象征生活的基本需求,也代表了知识和智慧的象征。
- 布囊: 代表表面上的聪明和实际的愚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富人之子的愚蠢表现在哪些方面?
a) 不懂得世事
b) 知道米的来源
c) 能够继承家业 -
艾子的角色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a) 讽刺富人
b) 教导富人子弟
c) 提出问题揭示真相 -
该诗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a) 财富与教育
b) 贫富差距
c) 世事无常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山西村》- 陶渊明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富人之子》与陶渊明的《饮酒》在对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看法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外在环境的影响,后者则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独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