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白话文翻译:
我的心就像已经烧成灰烬的木头,身体就像一只没有系绳的船。问你这一生的功业,都是在黄州、惠州和儋州这些地方。
注释:
- 心似已灰之木:心情像烧成灰烬的木头,形容内心失落、无所依靠。
- 身如不系之舟:身体像一只没有系绳的船,表示漂浮不定,缺乏根基。
- 问汝平生功业:问你这一生的成就与事业。
- 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被贬谪的地方,代表他在困境中的生活与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屡次被贬,形成了他独特的诗词风格,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反映了他在失意中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过往的回顾。诗中流露出心境的苍凉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自题金山画像》通过简单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首句“心似已灰之木”用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苏轼内心的绝望与无奈,那种灰烬般的心情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迷茫。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助感,表现出他在生活中的漂泊与孤独,仿佛随时都可能被外界的风浪所吞噬。
而“问汝平生功业”则引出了苏轼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他所提到的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和儋州,都是他被贬时居住的地方,这些地点不仅是他生活的空间,更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在这几个地方,他经历了许多波折与困扰,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智慧。
整首诗以一种沉郁的基调,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心似已灰之木:表达了他内心的绝望,犹如已燃尽的木材,没有了生机。
- 身如不系之舟:形象地描绘了他身处困境、漂泊不定的状态。
- 问汝平生功业:直白地提出对自身成就的质问,反映出他内心的不安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 黄州惠州儋州:提到这些地方,既是自我定位,也在提醒读者他在逆境中生活的经历。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心似已灰之木”和“身如不系之舟”生动形象地传达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对仗:前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感慨人生的无常与自我价值的迷茫,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生命和自我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灰木:象征失去生机和希望。
- 不系之舟:象征漂泊与失去方向。
- 黄州、惠州、儋州:象征苏轼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和经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心似已灰之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
B. 绝望
C. 喜悦
答案: B -
苏轼提到的三个地点是什么?
A. 北京、上海、广州
B. 黄州、惠州、儋州
C. 杭州、南京、成都
答案: B -
诗中的“身如不系之舟”象征什么意思?
A. 安稳
B. 漂泊与无助
C. 成功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但杜甫的笔调更为沉重,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悲痛,而苏轼则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东坡传》: 研究苏轼生平与作品的专著。
- 《宋词三百首》: 收录了许多宋代诗词,包括苏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