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时间: 2024-09-19 21:53:47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
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白话文翻译:

这幅轻盈的红妆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上。稀薄的云层下,细雨飘洒,却无法滋润泥土。送你去往何方,那古老的台子在西边?废弃的沼泽在夜里秋水涨满,茂密的树林深处,黄莺在夕阳下啼鸣。行人心中怅然,草丛中一片凄迷。

注释:

  • 缥缈:形容轻盈、飘渺的样子。
  • 红妆:指女子的妆容,通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浅溪:指水流较浅的小溪。
  • 薄云疏雨:形容云层稀薄,细雨轻柔。
  • 古台西:指古老的台地,位于西边,可能暗指某个具体的地名或古迹。
  • 废沼:指荒废的沼泽。
  • 秋水满:秋天的水位涨满,表现出秋意浓厚。
  • 茂林深处:指深处的密林。
  • 晚莺啼:指傍晚时分,黄莺在鸣叫。
  • 行人肠断:形容行人的痛苦心情,肠断比喻悲伤。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古台”可能暗示古代遗址或历史悠久的地方,传达着对过往的怀念。诗中所描绘的秋水、黄莺等意象,常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联,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旷达著称,作品广泛涉及山水、咏怀、离别等主题。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可能是对友情、爱情的思念之作,或写于送别友人的场景中,表达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展现了苏轼特有的情感深邃和艺术表现力。开篇“缥缈红妆照浅溪”,通过轻盈的妆容映照在溪水上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轻灵而幽雅的美感。接下来的“薄云疏雨不成泥”,则通过对天气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似乎暗示着某种无法成就的情感或愿望。

在送别的主题上,诗人通过“送君何处古台西”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惆怅。古台的意象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地理坐标,也象征着过往的历史和情感的沉淀。后四句则在意象的丰富性上更为突出,描绘了秋水满盈的沼泽和晚莺啼鸣的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缥缈红妆照浅溪”:以红妆的女子映照在溪水上,给人一种轻盈美丽的感觉。
    • “薄云疏雨不成泥”:细雨轻柔,未能滋润土地,表现出一种无奈和轻愁。
    • “送君何处古台西”:问候友人去往何处,表达对离别的关心。
    • “废沼夜来秋水满”:描绘夜间沼泽水满的景象,暗示秋天的来临。
    • “茂林深处晚莺啼”:黄莺在树林中啼鸣,增加了诗的音韵美。
    • “行人肠断草凄迷”:行人因离别而感到痛苦,草丛中显得迷茫与凄凉。
  • 修辞手法

    • 比喻:“行人肠断”比喻离别的痛苦。
    • 拟人:通过“晚莺啼”赋予鸟类人的情感。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如“薄云疏雨”和“废沼夜来”。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送别为主线,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远。

意象分析:

  • 红妆:象征美丽与轻盈,暗示温柔的情感。
  • 浅溪:象征流动的时间与生命的短暂。
  • 秋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变化,表现出秋天的凄凉。
  • 晚莺: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好,暗示着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缥缈红妆照浅溪”中的“缥缈”主要形容什么? A. 颜色
    B. 轻盈
    C. 深沉

  2. 诗中提到的“古台西”主要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处古迹
    C. 一条河

  3. “行人肠断草凄迷”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痛苦和离别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是以送别为主题,但李清照更偏向于对爱情的细腻描写,而苏轼则在更加广泛的情感中融入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