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兵形穷胜负,史法贯兴衰。
落落虽殊众,恂恂不迕时。
位卑名自重,才大命须奇。
世俗那能识,伤嗟止为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个人才华和社会认知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战争的胜负已成定局,历史的法则贯穿了兴盛与衰落。即便在众人之中,个体的才智与品格也应当被重视。即使地位卑微,名声却自会显得珍贵;有才华的人,命运也必然不同寻常。世俗之人又怎能理解这种深意?因此,感伤之情只能用诗来表达。
注释
- 兵形:指战争的形势。
- 穷:尽,达到极限。
- 史法:历史的法则。
- 落落:指个体的显著。
- 恂恂:形容温和谦恭。
- 迕:违背,冲突。
- 位卑名自重:即使地位低微,名声依然值得重视。
- 才大命须奇:有大才的人,其命运必定不同寻常。
- 世俗:指普通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史法”可理解为历史的规律,古人常常用“史”来指代历史的总结和教训。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指出个人的价值与命运并不完全由社会地位所决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主张实用主义和理性思考。司马光在政治上倡导节俭、反对奢华,在文学上则追求简洁明了。
创作背景
《梅圣俞挽歌二首》是司马光为悼念梅圣俞所作,梅圣俞是司马光的挚友,其早逝令诗人感到深切的悲痛。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追悼,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深邃的思想。诗人以战争和历史为引子,逐步引入对个人价值的思考。他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胜负虽显得重要,但个体的存在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位卑名自重,这句诗揭示了即使身处低位,仍应自信并重视自身的价值。
诗中的“才大命须奇”则是对有才之人的一种鼓励,诗人认为,命运往往会给予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以特殊的待遇与机会。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后一句“世俗那能识,伤嗟止为诗”则流露出诗人对世俗偏见的无奈与悲伤,表明真正的才华与价值往往难以被世人所认知。
整首诗蕴含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孤独感,让人不禁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多么渺小又多么重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兵形穷胜负:战争的形势已经发展到极限,胜负已成定局。
- 史法贯兴衰:历史的法则贯穿了一个国家或个人的兴盛与衰败。
- 落落虽殊众:即使在众多的人中,个体的表现依然显著。
- 恂恂不迕时:品格谦和,不与时代发生冲突。
- 位卑名自重:地位虽然卑微,但名声依然值得尊重。
- 才大命须奇:才华出众的人,其命运必然与众不同。
- 世俗那能识:普通人又怎能理解这种深邃的道理?
- 伤嗟止为诗:因此,感伤之情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位卑名自重,才大命须奇”,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用“兵形”比喻历史的变化,形象生动。
- 拟人:历史与命运被赋予了人的特性,使诗句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意在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命运并不完全由外在环境所决定,真正的才华与品德应该被重视。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平凡之中也蕴藏着不平凡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兵形:象征战争与历史的变迁。
- 史法:象征历史的规律与教训。
- 众:象征社会的普遍认知与偏见。
- 位卑:象征社会地位的低微与个体的自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史法”的含义是什么?
- A. 历史的法则
- B. 战争的胜负
- C. 个人的价值
-
“位卑名自重”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 A. 地位低微的人不值得重视
- B. 地位低微的人也应自重
- C. 地位高的人才值得尊重
-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历史的无奈
- B. 对世俗的偏见
- C. 对友人的怀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表达了思乡之情,与本诗的个人情感有共通之处。
- 《春望》:同样反映了在历史变迁中的个人感受。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首诗都在历史的背景下,关注个人的情感与价值,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大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