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绣尘软荡香无力。
天街月避楼台色。
春影闹蛾红。
背灯娇煞侬。
扶归人醉倦。
夜定遥筝断。
花暖护纤莺。
帘风转笑声。
白话文翻译:
绣制的尘埃轻轻飘荡,香气淡淡无力。
天街上的月光躲避着楼台的颜色。
春天的影子在红色的蛾子中喧闹。
背对灯光的娇媚,令我心醉神迷。
扶着归途的人醉意朦胧。
夜已安定,远处的筝声断了。
花瓣温暖,护着纤细的小莺。
帘外的风转动,带来阵阵笑声。
注释:
- 绣尘:绣制的尘埃,指华丽的绣品上沾染的尘土,象征着生活的繁华与无奈。
- 天街:指天上的街道,这里用来描绘月光洒落的场景。
- 春影:春天的影子,表现自然的生机。
- 蛾红:指红色的蛾子,寓意春天的生动景象。
- 娇煞:形容美丽得令人心醉的样子。
- 扶归人:指在归途中被搀扶的人,表现一份温暖与关怀。
- 遥筝断:遥远的筝声停止,暗示夜的宁静。
- 纤莺:细小的黄莺,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 笑声:欢乐的声音,增添了轻松的气氛。
典故解析:
此诗不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月避楼台色”可能源于对古代诗词中月光与楼台结合的描写,暗示了人间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约1680-约1750),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百态,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重叠金·菩萨蛮·上元灯词同小谱》创作于元宵佳节,描述了节日夜晚的美丽景象,反映了人们在佳节团聚、欢庆的愉悦心情。
诗歌鉴赏:
此诗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晚,色彩斑斓,令人陶醉。开篇“绣尘软荡香无力”,即刻引入了舞动的绣品与淡淡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柔美而恬静的氛围。接着,“天街月避楼台色”将月光与楼台的对比呈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夜空的宁静与人间的繁华。随着春影的出现,诗中渗透了春的气息,蛾红的描绘更是生动而富有活力。背灯的娇媚,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温柔的情感,似乎在描绘一个迷人的女子。
“扶归人醉倦”一句,传递出节日欢庆后的疲惫,体现了人们在快乐中感受到的放松与安详。“夜定遥筝断”则将夜晚的宁静与远方的思绪结合,增添了几分思索的深度。最后,“花暖护纤莺”和“帘风转笑声”则将温暖与欢乐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幸福的画面。
整首诗结构严谨,用词精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元宵佳节的欢愉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绣尘软荡香无力:绣品上浮动的尘埃,香气轻柔,体现出一种柔弱之美。
- 天街月避楼台色:描绘月光躲避楼台的景象,表现出夜色的深邃与神秘。
- 春影闹蛾红:春天的景象热闹,红色的蛾子飞舞,象征着春的活力。
- 背灯娇煞侬:背对灯光的美丽让人心醉,增添了一种温柔的情感。
- 扶归人醉倦:扶着归途的人,醉意朦胧,表现出节日的欢愉与疲惫交织。
- 夜定遥筝断:夜晚的宁静,远处的筝声断了,象征着安详与思考。
- 花暖护纤莺:花朵温暖,呵护着纤细的黄莺,暗示生命的美好。
- 帘风转笑声:窗帘随风摇动,带来笑声,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埃比作轻盈的舞动,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春影与蛾红的结合,让自然具有人性化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词句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元宵节的夜景,展现了人们欢庆节日的愉悦与温暖,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绣尘:华丽的生活与无奈的现实。
- 月亮:象征宁静与思考。
- 春影: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蛾红:春天的生动景象。
- 灯光:温暖与人情的象征。
- 黄莺:春的美好与柔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填空题:诗中“绣尘软荡香无力”描绘的是___的场景。 a) 春天的景象
b) 节日的欢庆
c) 舞动的绣品 -
选择题:诗中“天街月避楼台色”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夜空的宁静
b) 节日的热闹
c) 自然的变化 -
判断题:诗中“扶归人醉倦”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疲惫感。
对 / 错
答案:
- c) 舞动的绣品
- a) 夜空的宁静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宗元的《江雪》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江雪》:描绘孤独的景象,与《重叠金》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 《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