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少师张魏公挽词三章 其三》

时间: 2025-01-01 15:27:25

读易堂边路,曾闻赤舄声。

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

忧国何缘寿,思亲岂欲生。

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少师张魏公挽词三章 其三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读易堂边路,曾闻赤舄声。
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
忧国何缘寿,思亲岂欲生。
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

白话文翻译

在易经的堂边小路上,我曾听到过赤舄的声音。
我的心虽然在画前,但我的身体却在易经中行走。
忧国的心情怎么会与长寿有关?思念亲人又怎能让我渴求生命?
应该不是永州的月亮,依然照亮着我窗前的明亮。

注释

  • 赤舄:一种红色的鞋子,象征高贵和典雅。
  • :指《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包含哲理和占卜的内容。
  • 永州: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诗人曾在此地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因其作品而被称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杨万里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悼念故人张魏公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对时局的忧虑。张魏公在当时是位受人尊敬的高官,诗人通过对他生前事迹的回忆,反映出对国家和亲人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描绘“读易堂边路”与“赤舄声”,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意境——一种与传统文化相连的历史感。在这条小路上,诗人不仅在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更是在反思当下。

接下来的两句则显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心中满怀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亲人的思念,让他不得不在生命的意义上进行思考。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全诗更显层次感。

最后一句“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通过比较将诗人的处境与永州的月亮相提并论,表明他尽管身处于与张魏公不同的环境,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故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读易堂边路,曾闻赤舄声:在《易经》的堂前小路上,曾经听到过红色鞋子走动的声音,象征着对往昔的追忆。
  • 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心思沉浸在画作中,身体却在易经的世界中游走,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忧国何缘寿,思亲岂欲生:忧国的心情与长寿无关,思念亲人的情感又何必与生命挂钩,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质疑。
  • 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永州的月亮不会是他此刻的唯一亮点,窗边的明亮依旧陪伴着他,象征着希望和生活的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赤舄声”比作对美好过去的追忆,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赤舄:象征高贵与品位,代表着对往昔人事的缅怀。
  • :代表着传统文化与智慧,反映出诗人对哲理的追求。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希望,暗示与故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赤舄”象征什么?
    A. 高贵
    B. 普通
    C. 贫穷
    D. 乡土

  2. 诗中的“忧国何缘寿”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家庭
    B. 个人命运
    C. 国家命运
    D. 友谊

  3.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的“永州月”主要象征什么?
    A. 孤独
    B. 过去
    C. 未来
    D. 生命的光明

答案:1.A 2.C 3.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万里的这首诗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家国情怀的关注。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蕴含着深重的历史感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万里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