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青阳县,望九华山,云中不真。来早大露,》

时间: 2025-01-17 10:12:52

懊恼西来不见山,五更指准月中看。

却将香雾宽裁幕,性燥和天总一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青阳县,望九华山,云中不真。来早大露,
懊恼西来不见山,五更指准月中看。
却将香雾宽裁幕,性燥和天总一漫。

白话文翻译:

到青阳县,望着九华山,却被云雾遮住了,山影显得不真实。清晨来得早,露水还未蒸发,
心中懊恼,西边的山却看不见,五更时分,指着月亮中的光亮来看。
只好用香雾宽宽地裁成帷幕,性情烦躁与天空的模糊一同沉浸。

注释:

  • 青阳县:位于今安徽省,是九华山的所在地。
  • 九华山:著名的佛教圣地,因云雾缭绕而出名。
  • 五更:指夜深时分,约为凌晨三点到五点。
  • 香雾:形容山间的雾气,带有香气。
  • 性燥:心情烦躁不安。

典故解析:

九华山自古以来便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常被文人墨客所吟咏。诗中提到的“云中不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渴望和失落之情。香雾则象征着山中神秘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擅长写景抒情,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杨万里在旅行途中,途经青阳县,途中对九华山的景色感到失望,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九华山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景色未能如愿的失落感。开头几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西来的眺望却未能见到山的懊恼,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渴望与无奈。诗中提到的“月中看”则巧妙地将夜空的明亮与山的隐秘对比,进一步加深了仰望与不可得的情感。

而“香雾宽裁幕”则引入一种梦幻的意境,仿佛云雾为他遮住了山的真实面貌,表达了他心中的失落与烦躁。最后一句“性燥和天总一漫”将个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又矛盾的关系。整首诗在情感上层次丰富,既有对美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极具诗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过青阳县,望九华山:经过青阳县,远望九华山。
    • 云中不真:被云雾遮住,山显得模糊不清。
    • 来早大露:清晨来得早,露水还未消散。
    • 懊恼西来不见山:心中懊恼,西方的山却看不见。
    • 五更指准月中看:五更时分,指着月亮的光亮。
    • 却将香雾宽裁幕:只好用香雾宽宽地裁成帷幕。
    • 性燥和天总一漫:心情烦躁,整个天空都模糊不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雾比作帷幕,表现出遮挡与神秘的感觉。
    • 对比:将“月中看”与“云中不真”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失落感。
    • 拟人:通过“性燥”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色彩。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现实的失落,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 青阳县:象征着旅途的起点。
  • 九华山:代表着理想与自然的美好。
  • 云雾:象征着不可捉摸的梦幻与现实的隔阂。
  • 月亮:象征着希望与光明,指向理想的远方。
  • 香雾:象征着迷蒙的美感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是哪一座? A. 泰山
    B. 九华山
    C. 黄山

  2. 诗人感到懊恼的原因是什么? A. 天气不好
    B. 看不到山
    C. 迷路了

  3. “五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早晨
    B. 下午
    C. 晚上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达隐逸之情。
  • 李白的《庐山谣》:以庐山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王维: 杨万里更注重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在意境上更具哲理性。两者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时,风格各异,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