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六》
时间: 2025-01-14 10:53: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十四桥春晼晚,
三生杜牧谁知。
青青荠麦换芳时。
瘦西湖畔柳,
犹自斗腰肢。
尽有狂名消薄幸,
青楼梦觉还疑。
帘波笛语自凄其。
一钩金落索,
八犯玉交枝。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傍晚,二十四座桥上的景色如画,
有谁能知道杜牧的三生三世?
在这芬芳的季节,荠麦的绿色交替。
瘦西湖畔的柳树,
依然在风中摇曳着纤细的腰肢。
纵然有名声,却因薄幸而消散,
在青楼中的梦境中醒来,还感到疑惑。
帘子随波荡漾,笛声凄凉,
一钩新月如金丝般落下,
八个玉枝交错在一起。
注释:
- 二十四桥:指的是扬州的二十四桥,是当地一个著名的景点,历史悠久。
- 三生杜牧:杜牧,唐代诗人,以诗才和才情著称,三生三世指的是其在文学上留下的深远影响。
- 青青荠麦:荠麦是一种植物,意指春天的生机。
- 瘦西湖:指的是扬州的瘦西湖,以其风景秀丽著称。
- 斗腰肢:形容柳枝摇曳的姿态,生动形象。
- 狂名:指的是名声或声誉。
- 青楼梦:青楼指的是妓院,梦境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与现实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颂万,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以细腻和优雅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风气多变、文人墨客兴盛之时。诗中通过对春景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 其六》以清丽的春景为引子,开篇描绘了二十四桥的美丽景致,给人以宁静而优雅的感受。接着,通过杜牧的典故,暗示了历史的无常与诗人的思考。诗中的“青青荠麦换芳时”,不仅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也反映了生活的流转与变迁。瘦西湖畔的柳树,柔美的姿态与“斗腰肢”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韧性。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尽有狂名消薄幸”传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心态,反映了对人生苦短、名声易逝的哲理思考。青楼梦的意象,既是对繁华的追忆,又是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最后,诗中“一钩金落索,八犯玉交枝”的描写,既是对自然美的颂扬,又暗含了对人生虚无的感慨,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十四桥春晼晚:描绘春天傍晚的二十四桥,渲染出静谧而美丽的氛围。
- 三生杜牧谁知:引入杜牧,暗示历史与记忆的交织,感慨无人知晓的过往。
- 青青荠麦换芳时:展现春日的生机,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更替。
- 瘦西湖畔柳,犹自斗腰肢:柳树的柔美,象征着生命的韧性与美丽。
- 尽有狂名消薄幸:反思名声的短暂与薄幸,体现对名利的淡漠。
- 青楼梦觉还疑:青楼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人生的迷惘。
- 帘波笛语自凄其:笛声与帘波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 一钩金落索,八犯玉交枝:意象丰富,表现了自然美和人生的虚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比作纤细的腰肢,生动形象。
- 拟人:笛声与帘波的结合,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名利的淡泊以及对往事的追忆,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二十四桥:象征着美好而静谧的时光。
- 瘦西湖:代表了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柔美。
- 青楼:象征着繁华背后的孤独与无奈。
- 柳树:代表着生命的柔韧与多变。
- 笛声:象征着离愁与别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二十四桥”指的是哪座著名的桥?
- A. 颐和园的长桥
- B. 扬州的二十四桥
- C. 南京的长江大桥
- D. 苏州的拙政园桥
-
诗中提到的“青楼”象征了什么?
- A. 繁华
- B. 孤独
- C. 富贵
- D. 美丽
-
“尽有狂名消薄幸”中的“薄幸”指的是什么?
- A. 名声
- B. 幸运
- C. 忽略
- D. 虚幻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的《虞美人》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煜《虞美人》: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人生的感慨,但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在对自然的描写上更加豪放,情感表达较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