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尉仙田舍野老有可怜之态壁间之什》
时间: 2025-01-19 14:04: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籴民宵征,出粜官夙驾。
艰食间填壑,灾星未退舍。
七闽况多山,厥田惟中下。
年登谷粟贱,逐末贪白话。
一逢岁不稔,大半为饥者。
公私久匮乏,谁欤可资藉。
哀哉南亩农,长年服耕稼。
倾囷了租赋,仅逃吏胥骂。
东作已无粮,贪赊宁论价。
负逋罄产偿,求售忘早夜。
逡巡生计尽,失所安足讶。
尉仙明达人,出语补风化。
咄彼兼并家,敛衽当愧谢。
白话文翻译
乞求粮食的人在夜里出征,官府早早派人出售粮食。艰难的生活使人陷入困境,天灾的阴影尚未消散。七闽地区山多,那里耕种的田地多为中下等。粮食年年歉收,米价也因此贬低,农民为了微薄的利益而争抢白米。每逢丰年不再,大部分人都在忍受饥饿。公私之需长期匮乏,谁能给予我们帮助呢?哀哉南方的农民,年复一年地辛劳耕作。缴纳了租赋,唯有逃避官吏的斥责。东边的田地已无粮食,贪婪的借贷又能说什么呢?负债的农民赔尽家产,求售时却忘了早晚。犹豫之间生计已尽,失去安身之处怎能不惊讶?尉仙是个明理的人,他的言语能够化解风波。唉,那些佔有田地的人,收敛衣襟应当感到羞愧。
注释
- 乞籴:乞求粮食。
- 宵征:夜里出征,指夜间出门。
- 艰食间填壑:生活艰难,谷物缺乏。
- 厥田:他们的田地。
- 逐末贪白话:争抢微薄的利益。
- 公私久匮乏:长期缺乏公私的物资。
- 长年服耕稼:年复一年地辛劳耕作。
- 倾囷:倾倒装粮食的囤。
- 宁论价:还敢谈论价格吗?
- 负逋:负债。
- 尉仙:指某位明白道理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其作品多关注百姓疾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农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天灾频发的时期。农民面临着饥荒与官府的压迫,诗人通过描写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并对社会的不公提出了批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灾荒年代的无奈与悲苦。诗人以“乞籴民宵征”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危机感的环境中,乞求粮食的农民在夜里奔波,显现出他们生活的艰难。接着,诗人用“艰食间填壑”描绘了粮食短缺所造成的困境,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农民困境的理解。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七闽地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无奈,强调了山地耕作的艰苦。诗句“年登谷粟贱,逐末贪白话”揭示了在丰年与歉年之间的鲜明对比,粮食的贬值使得农民更加艰难,生存的压力倍增。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亦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农民的无助。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摹,传达出对农民的深切关怀。结尾处提到的“尉仙明达人”的形象,既是对智慧与理智的赞美,也暗示着对现状的反思与批判,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乞籴民宵征:乞求粮食的人在夜里出征,表现出他们为生存而不懈努力的状态。
- 出粜官夙驾:官府早早派人出售粮食,暗示官府对民生困境的漠视。
- 艰食间填壑:艰难的生活使人陷入困境,生存压力巨大。
- 灾星未退舍:天灾的阴影尚未消散,暗示着困境的延续。
- 七闽况多山:描述七闽地区的自然环境,传达出农耕的艰难。
- 厥田惟中下:所耕种的田地多为中下等,表明农民的地力不足。
- 年登谷粟贱:丰年与歉年之间的对比,米价贬低。
- 逐末贪白话:为了微薄的利益而争抢,反映出生存的艰难。
- 一逢岁不稔:每逢丰年不再,饥饿成为常态。
- 公私久匮乏:公私之需长期匮乏,生存无望。
- 哀哉南亩农:对南方农民的深切同情。
- 长年服耕稼:辛劳耕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 倾囷了租赋:缴纳了租赋,仍要忍受官吏的斥责。
- 东作已无粮:东边的田地已无粮食,生计困境加重。
- 贪赊宁论价:借贷的无奈与粮食价格的压迫。
- 负逋罄产偿:负债的农民赔尽家产,生活更加困苦。
- 求售忘早夜:求售粮食时却忘了时间,表现出生活的急迫。
- 逡巡生计尽:犹豫间生计已尽,失去安身之处。
- 失所安足讶:失去栖身之地,感到不可思议的困惑。
- 尉仙明达人:尉仙是个明理的人,象征着智慧和正义。
- 出语补风化:他的言语能够化解风波,暗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 咄彼兼并家:针对那些佔有田地的人,批判其不义。
修辞手法
- 对偶:诗中多处使用对偶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将自然灾难与人类苦难相结合,深刻反映生活的无奈。
- 反问:如“谁欤可资藉”,表达出对社会的质疑与无奈。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农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困境,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悲痛与无奈,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粮食:象征生命与生存,反映了农民的生计问题。
- 山:代表自然环境的险恶与耕作的艰辛。
- 农田:象征着农民的希望与生存空间。
- 饥饿:代表着生存的危机与绝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赞美自然
- B) 描述农民的艰难生活
- C) 讲述历史事件
-
“乞籴民宵征”中的“乞籴”是什么意思?
- A) 乞求粮食
- B) 乞求金钱
- C) 乞求帮助
-
诗中提到的“尉仙”象征什么?
- A) 农民
- B) 明理与正义
- C) 官府
答案
- B) 描述农民的艰难生活
- A) 乞求粮食
- B) 明理与正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反映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 白居易《卖炭翁》:描绘了贫苦炭工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 李吕的诗与杜甫的《春望》均关注百姓疾苦,但李吕更注重对农业困境的具体描写,而杜甫则透过战争背景展现更广泛的社会动荡。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供学习和参考。
-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古代诗词发展有系统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