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时间: 2025-01-21 09:05:25

卧病独眠人,无月中秋节。

淡照碧纱灯,冷看银屏雪。

风露转萧寒,砧杵添凄切。

伏枕漫书空,到晓愁难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卧病独眠人,无月中秋节。
淡照碧纱灯,冷看银屏雪。
风露转萧寒,砧杵添凄切。
伏枕漫书空,到晓愁难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中秋节孤独卧病的情景。夜空没有月亮,节日的气氛显得格外冷清。微弱的灯光照耀着,映出银色的屏幕,仿佛在看着飘落的雪花。风露渐渐变得寒冷,砧杵的声响更加凄凉。伏在枕头上,随意翻书却毫无意义,直到天亮,心中的烦恼难以言说。


注释:

  • 卧病独眠人:生病的人独自躺在床上。
  • 无月中秋节:中秋节时没有月亮,暗示孤独和失落。
  • 淡照碧纱灯:微弱的绿纱灯光,营造出昏暗的氛围。
  • 冷看银屏雪:冷冷地看着银色的屏幕,暗示着内心的孤寂。
  • 风露转萧寒:秋风和露水变得凄凉寒冷。
  • 砧杵添凄切:砧板和杵声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 伏枕漫书空:趴在枕头上随意翻书,却没有内容。
  • 到晓愁难说:直到天亮,心中的愁苦难以表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敦儒(约1070年-1130年),字君彦,号澄江,宋代著名词人,代表作有《生查子》、《定风波》等。他的词多描写个人的情感与孤独,风格清新而婉约。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中秋节,正值作者身患疾病,无法与亲友团聚,深感孤独与悲凉。诗中借助节日的意象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病痛的无奈。


诗歌鉴赏:

《生查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人在中秋节病中的孤独感。诗的开头“卧病独眠人,无月中秋节”便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节日的孤寂。诗人用“无月”来象征心理的空虚和失落,正值团圆的时刻,他却独自一人,无法享受节日的欢乐。

接下来的“淡照碧纱灯,冷看银屏雪”则通过微弱的灯光和冷清的银屏,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这种冷淡和孤独感随着“风露转萧寒,砧杵添凄切”而加深,秋风和露水带来寒意,砧杵声则增添了悲切的情绪,似乎在诉说着他的苦闷。

最后两句“伏枕漫书空,到晓愁难说”更是将诗人的内心情感推向高潮。即便试图借书本来转移注意,依然感到无所适从,直到天明,愁苦依旧难以言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充满了对生命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深刻的孤独感及对团聚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卧病独眠人:描绘了病中的孤独。
  2. 无月中秋节:强调节日的孤独感。
  3. 淡照碧纱灯:灯光微弱,暗示内心的惆怅。
  4. 冷看银屏雪:银屏映出冷清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孤独感。
  5. 风露转萧寒:环境的寒冷反映内心的凄凉。
  6. 砧杵添凄切:生活琐事的声音增加了情感的沉重。
  7. 伏枕漫书空:无所事事的状态,内心的空虚。
  8. 到晓愁难说:愁苦难以言表,强调心情的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无月”比喻孤独的境地。
  • 拟人:将“砧杵”赋予了情感,增加了氛围的悲凉感。
  • 对仗:如“卧病独眠人,无月中秋节”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孤独、病痛和渴望团聚的复杂情感,反映了人们在节日中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卧病:象征着身体和精神的脆弱。
  2. 无月:代表孤独和失落。
  3. 碧纱灯:象征着微弱的希望和温暖。
  4. 银屏雪:暗示着冷清和凄凉。
  5. 风露:体现了季节的变化和内心的寒冷。
  6. 砧杵:象征着生活的琐碎和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卧病独眠人”意指什么?

    • A. 病人独自躺在床上
    • B. 健康的人在休息
    • C. 一个人在外游玩
  2. 诗中提到的“无月”象征着?

    • A. 欢乐
    • B. 孤独
    • C. 丰收
  3. “伏枕漫书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无聊和烦闷
    • C. 满足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朱敦儒《生查子》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反映了节日的孤独,但朱敦儒更侧重于病痛和孤独的深度,而李清照则更关注于失去爱情后的凄凉。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朱敦儒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