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乘月江行》
时间: 2025-01-19 19:56: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乘月江行
作者: 易顺鼎
楚天空阔,尽收入四扇船窗非小。
柔橹声中浑不让,七里桐庐放棹。
水欲无烟,山疑有雪,原不因霜缟。
乾坤清气,此时归我长啸。
明日鼓角黄州,英雄词客事,只供凭吊。
江月依然,应念我不似当时年少。
长笛家山,短篷身世,写出凄凉照。
惊他飞雁,芦边误认初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在楚地乘船夜行的美丽画面。天空广阔,船窗外的景色尽收眼底,船桨轻声划水,七里桐庐的美景在眼前展开。水面如烟,山峦似雪,这种清新并非由于霜雪的洗礼。此时天地间的清气,让我忍不住长啸一声。明天将在黄州鼓角声中回归,那些英勇的词客们的事迹,似乎只供后人凭吊。江上的月光依旧,然而我已不再是年轻时的我。手持长笛,身载短篷,映照出我此刻的凄凉。惊起飞雁,芦苇边误以为是初晓的景象。
注释
- 楚天:指楚地的天空,广阔无垠。
- 船窗:指船上的窗户,四扇窗户使得视野开阔。
- 柔橹:指轻柔的桨声,表现出乘船时的安静。
- 桐庐:指桐庐山,风景如画之地。
- 无烟:水面清澈无邪,烟雾缭绕的感觉。
- 霜缟:指霜白的景象,作者强调此刻的清新并非因霜。
- 长啸:向天地发出一声长啼,表达豪情。
- 鼓角:指军号和战鼓,象征英雄气概。
- 凭吊:对过往英雄的追忆与感慨。
- 长笛:乐器,象征作者的心境与情感。
- 飞雁:象征孤独与思乡,诗中提到的情景让作者误以为是黎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易顺鼎,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风格清新、豪放。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乘船夜行之时,诗人正值壮年,内心感慨万千,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人生的无常与自我的反省。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 乘月江行》展现了易顺鼎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楚天的壮阔,表现出诗人胸怀壮志,想要在辽阔的天地之间尽情挥洒自己的情感。接着通过“柔橹声中”与“水欲无烟”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夜晚乘船的悠然自得。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往昔英雄的怀念与感慨,尤其是“明日鼓角黄州”的提及,仿佛在提醒自己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最后,诗人以“长笛家山,短篷身世”结束,展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尽管夜色依旧美丽,但自身的孤独与凄凉显露无遗。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交织,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楚天空阔,尽收入四扇船窗非小”:描绘天空辽阔,四扇窗户映入眼帘的广阔景色。
- “柔橹声中浑不让,七里桐庐放棹”:船桨轻声划水,映衬出桐庐的美丽景色。
- “水欲无烟,山疑有雪,原不因霜缟”:水面如同没有烟雾的清澈,山峦似乎被雪覆盖,作者强调这种美丽不是由霜雪构成的。
- “乾坤清气,此时归我长啸”:天地间的清新空气使得诗人忍不住长啸,表达豪情。
- “明日鼓角黄州,英雄词客事,只供凭吊”:对历史英雄的怀念,感叹他们的事迹只供后人凭吊。
- “江月依然,应念我不似当时年少”:江上的月光依旧,而诗人已不再年轻,感慨岁月流逝。
- “长笛家山,短篷身世,写出凄凉照”:手持长笛,身载短篷,映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孤独感。
- “惊他飞雁,芦边误认初晓”:惊起飞雁,映衬出夜晚的孤独与对新一天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清澈无烟,山峦比作雪的形象。
- 拟人:月光与飞雁似乎有情感,传达出作者与自然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年轻时光的怀念,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楚天:象征广阔的胸襟与无尽的可能。
- 水与山:自然的宁静与清新,反映诗人内心的安宁与思考。
- 明日鼓角:象征历史与英雄,激发追忆与感慨。
- 飞雁:象征孤独与思乡,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楚天的赞美?
- A. 通过声音
- B. 通过视觉
- C. 通过情感
-
“长笛家山,短篷身世”中,长笛象征着:
- A. 诗人的孤独
- B. 诗人的豪情
- C. 诗人的乐观
-
诗中提到“明日鼓角黄州”主要是为了:
- A. 赞美自然
- B. 表达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 C. 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念奴娇 乘月江行》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在描绘夜晚的景色,但李白更多地表现对家乡的思念,而易顺鼎则强调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易顺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