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题锺家村石崖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水与高崖有底冤,相逢不得镇相喧。
若教渔父头无笠,只著蘘衣便是猿。
白话文翻译:
水与高崖之间本有深仇,然而相遇却无法静谧地相处。如果渔夫的头上没有斗笠,仅穿着蘘衣,那他就像是猿猴一样。
注释:
- 水与高崖:指水和高崖之间的关系,暗示水流和山崖的对立。
- 底冤:深厚的冤屈或怨恨。
- 镇相喧:指相遇时无法平静,喧嚣不已。
- 渔父:指渔夫。
- 无笠:没有斗笠。
- 蘘衣:一种衣服,通常用来指代渔夫的衣物。
- 猿:猿猴,这里用作比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诗人。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以其语言清新、意境自然而著称。杨万里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内容涵盖山水、田园、咏物等,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杨万里游历锺家村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水与山崖的对立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及内心感受,反映出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水与高崖的关系,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与和谐。首句提到水与高崖的“冤”,暗示着自然界中存在的对立与冲突。水流的奔涌与高崖的巍峨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自然力量的对抗与融合。第二句“相逢不得镇相喧”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立,强调了两者相遇时的无法宁静,暗示着生活中的纷扰与不安。
在后两句中,通过渔夫的形象,将自然与人的关系再次引入。渔夫若无斗笠,仅穿蘘衣,似乎在暗示一种无所依靠的状态,同时又通过“猿”的比喻,表现出一种野性与不羁。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渔夫的生活状态,也引发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与高崖有底冤:水和高崖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怨恨,象征着自然界的对立。
- 相逢不得镇相喧:它们相遇时,无法保持宁静,总是喧闹,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 若教渔父头无笠:如果渔夫没有斗笠,这句话引入了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
- 只著蘘衣便是猿:强调渔夫的朴素和自然状态,暗示在自然中人也可能失去文明的束缚,回归本性。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猿”比喻渔夫,表现其与自然的亲近与原始状态。
- 对仗:前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界的对立与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在自然中所处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深刻反思和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流动、变化与生命。
- 高崖:象征稳定、固执与伟岸。
- 渔父:象征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猿:象征野性、自由与原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与高崖的关系被形容为: A. 和谐
B. 冤屈
C. 宁静
D. 喧闹 -
渔父的形象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贫穷
B. 适应自然
C. 忍耐
D. 野性 -
诗中的“猿”用来比喻: A. 渔父的生活
B. 自然的残酷
C. 自由与无拘束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杨万里的《题锺家村石崖二首》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对抗与和谐,而王维则更多展示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融合。两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各有千秋,前者注重对立,后者则体现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