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3:49: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廿四桥边草径荒,新开小港透雷塘。
画楼隐隐烟霞远,铁板铮铮树木凉。
文字岂能传太守,风流原不碍隋皇。
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东风作小狂。
白话文翻译:
在二十四座桥旁边,草径已经荒芜,刚开的小港映入雷塘。
画楼隐隐在烟霞中远去,铁板似的树木在清凉中挺立。
文字怎么能够传达太守的风采,风流韵事原本不受隋朝皇帝的影响。
量今酌古,情意无限,愿借东风来一场小小的狂欢。
注释:
- 廿四桥:指扬州的二十四座桥,是扬州的一处著名景点。
- 草径:草丛中小路,形容环境的荒凉。
- 小港:指小水道,代表自然景色。
- 雷塘:可能指雷声的塘坝,含有自然的气息。
- 画楼:可能指画舫,表示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
- 铮铮:形容金属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树木的挺拔。
- 风流:指风流人物或风流韵事。
- 隋皇:隋朝的皇帝,象征着权力和盛世。
- 东风:春风,象征着希望与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画家、诗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情著称。郑燮不仅在诗歌上有着高深的造诣,他的书法和绘画也颇具影响力。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郑燮游历扬州期间,表现了他对扬州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思考。扬州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诗中流露出对扬州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扬州 其二》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色与历史情感的诗作。前两句以描绘画面为主,展现出二十四桥边的荒凉与新开的小港,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后两句则转向历史的思考,提出“文字岂能传太守”的疑问,暗示文字的有限性与历史的复杂。提到“风流原不碍隋皇”,则是对历史人物风采的赞美,表现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识。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今情感的抒发,愿意借助东风来一场狂欢,体现出郑燮洒脱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出郑燮对扬州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廿四桥边草径荒:描绘了二十四桥旁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岁月的无情。
- 新开小港透雷塘:描写新开的水道透过雷塘,增添了生机。
- 画楼隐隐烟霞远:远处的画楼隐约在烟雾与霞光中,给人以遐想。
- 铁板铮铮树木凉:树木挺拔坚硬,带来一丝清凉感。
- 文字岂能传太守:强调文字无法完全表达太守的风采,表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 风流原不碍隋皇:风流的情感与隋朝的权力并不冲突,显示历史的复杂性。
- 量今酌古情何限:今古情感的比较,引发思考。
- 愿借东风作小狂:希望借助春风来一场狂欢,体现洒脱与乐观。
-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景象的对比,表现出时间的变化。
- 隐喻:如“风流”隐喻文人的风采。
- 拟人:树木的“凉”赋予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扬州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桥:象征着人文历史与文化的交汇。
- 草径:代表自然环境的荒凉与宁静。
- 烟霞:表现了美丽与朦胧的自然景象。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希望和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扬州 其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郑燮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廿四桥”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自然美
- B) 历史遗迹
- C) 文人聚集
-
诗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凋零
答案:
- B) 郑燮
- B) 历史遗迹
- B) 春天的生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夜泊牛津》 by 李白: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郑燮的《扬州 其二》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者都涉及到历史与个人情感,但郑燮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而白居易则强调人间的悲欢离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郑燮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扬州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