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问花前第几春。
却看桃片委苔尘。
赋情谁及杜司勋。
菱髻初装珠络小,
芹泥浅傅玉膏匀。
轻衫细马那时人。
白话文翻译
想问在花前已经过了多少个春天?
只看那桃花瓣落满了苔藓,
赋情的才子又有谁能比得上杜甫的司勋?
那菱形发髻初次装饰着小珠子,
芹泥轻轻涂抹了细腻的玉膏。
当年穿着轻薄衫子的那位人儿。
注释
- 欲问:想要询问。
- 花前:指桃花前。
- 第几春:经历了多少个春天。
- 桃片:桃花瓣。
- 委:洒落,散落。
- 苔尘:苔藓上的尘土,暗示岁月的痕迹。
- 赋情:赋予情感,写情诗。
- 杜司勋:杜甫的别号,司勋指其才情。
- 菱髻:菱形的发髻,古代女子的发型。
- 珠络小:小珠子装饰。
- 芹泥:芹菜的泥,形容清淡的妆容。
- 玉膏:指精致的脂膏。
- 轻衫细马:轻薄的衣服和细马,形容轻盈的装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鼎芬(约1740-1806),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自然和人生感悟,其诗风细腻清新,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的交替期,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抒发对岁月流逝和往事追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浣溪沙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时间的流逝。整首诗以“欲问花前第几春”开头,勾勒出一种对时光的追问,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桃花瓣散落在苔藓上,既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岁月的无情。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引入杜甫的“司勋”,意在表达当代人与古人情感的对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女子的形象,反映了青春之美和生活的细腻。菱髻、珠络和玉膏等意象,描绘了女子的清雅与妆扮,体现出一种温柔的美感。最后一句“轻衫细马那时人”,将诗人对那位女子的思念与怀念推向高潮,既是对过去的留恋,也暗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既有自然之美,也有情感之深,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问花前第几春:诗人想要询问在花前经历了多少个春天,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却看桃片委苔尘:通过落满苔藓的桃花瓣,显示岁月的痕迹,暗示美好时光已逝。
- 赋情谁及杜司勋:提到杜甫,表明古人情感的深厚,强调当代人难以比拟。
- 菱髻初装珠络小:描写女子初妆的细致与美丽,展现青春的朝气。
- 芹泥浅傅玉膏匀:以轻盈的妆容表现女子的柔美,进一步渲染氛围。
- 轻衫细马那时人:回忆那位轻盈女子,表达思念与怀旧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桃片与苔尘的描写形成对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消逝。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充分运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花前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往昔的怀念,反映了作者对美好青春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好与青春。
- 苔尘:代表岁月的积淀,暗示流逝。
- 菱髻:古代女子的形象,象征柔美与清雅。
- 玉膏:象征精致与细腻的生活。
- 轻衫:表现青春的轻盈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杜司勋”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
“菱髻初装珠络小”的意象主要表现什么? A. 春天的景色
B. 女子的妆扮与青春
C. 诗人的孤独 -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 A. 怀念与惋惜
B. 满不在乎
C. 积极向上
答案:
- B. 杜甫
- B. 女子的妆扮与青春
- A. 怀念与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浣溪沙》(苏轼):同样描写春景与情感,具有相似的主题。
- 《春夜喜雨》(杜甫):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浣溪沙 其二》相对比,都是描写春天和情感的作品,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壮丽,后者则更关注个体的情感与回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浣溪沙 其二》的情感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