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鹅湖佛智长老》
时间: 2025-01-01 18:28: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鹅湖佛智长老
作者: 黄裳〔宋代〕
十年光景一回头,
闻住鹅湖且六周。
堂上雷鸣通妙用,
鼎中龙伏得真修。
报恩香篆云山晓,
传法心涵水月秋。
莫笑紫玄翁未去,
已怀烟浪作扁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回首时才发现自己在鹅湖已度过六个春秋。
厅堂里雷声轰鸣,传达着深刻的道理;
炉鼎中龙已伏下,真正的修行在这里得以实现。
报恩的香火在云海中逐渐明亮,
传授法理的心境如同秋水月影般清澈。
不要嘲笑紫玄老翁尚未离去,
他心中早已驾着烟波浪潮,化作扁舟。
注释:
字词注释:
- 光景: 时间的流逝。
- 鹅湖: 指的是鹅湖,可能是指某个寺庙或道场的名字。
- 雷鸣: 形容道理的深刻,像雷鸣般响亮。
- 鼎中龙伏: 比喻修行的境界,龙通常象征着高贵和力量。
- 香篆: 指祭祀或佛教中的香火。
- 水月秋: 水中月影,形容心境清澈透明。
- 紫玄翁: 指一位高僧或智者,可能是佛教中的人物。
典故解析:
“十年光景”体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反映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诗中提到的“鼎”与“龙”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象征着修行的高深和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散文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佛教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裳在鹅湖的修行期间,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鹅湖也可能是他与佛智长老交流的地方,体现了他对师友的敬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十年光景一回头”开篇,直白地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通过“闻住鹅湖且六周”,作者表明自己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并在这段时间中体悟到了深厚的佛理。接下来的“堂上雷鸣通妙用”,则展现了他在修行中所获得的心灵震撼,雷鸣象征着觉悟的声音,昭示着深刻的哲理。
“鼎中龙伏得真修”进一步深化了修行的主题,龙的隐喻象征着潜在的力量与智慧,强调了真正修行需要内心的沉静与积累。后半部分的“报恩香篆云山晓”,描绘了在晨曦中香火缭绕的美好画面,表达了对因果法则的感悟与感恩之情。
结尾的“莫笑紫玄翁未去”,则是对佛智长老的敬仰与感慨,暗示着即便外在的身影未离去,但内心的领悟早已超越了时间的束缚,心中已然放飞,化作“烟浪作扁舟”。整首诗在简洁中蕴含深邃的哲理,传递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光景一回头: 反思时光,感慨岁月流逝。
- 闻住鹅湖且六周: 在鹅湖这片灵地生活了六个春秋。
- 堂上雷鸣通妙用: 领悟到深刻的道理,像雷声一样响亮。
- 鼎中龙伏得真修: 在修行中,潜在的智慧与力量得以显现。
- 报恩香篆云山晓: 感恩之情在清晨的香火中显现。
- 传法心涵水月秋: 传授法理的心境清澈透明。
- 莫笑紫玄翁未去: 不要嘲笑智慧的长者还在。
- 已怀烟浪作扁舟: 内心早已飞越,像烟波中的扁舟。
修辞手法:
- 比喻: “水月秋”比喻内心的澄澈。
- 拟人: “心涵”赋予心灵以情感。
- 对仗: 诗句讲究结构对称,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反思时间、感悟修行与表达敬仰,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佛理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鹅湖: 灵性之地,象征修行与沉思。
- 雷鸣: 象征觉悟的声音,传递深刻道理。
- 龙: 象征潜力与智慧,反映修行的深度。
- 香篆: 祭祀与感恩的象征。
- 水月: 心境的清澈与宁静。
- 扁舟: 象征自由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鹅湖”象征什么?
A) 友谊
B) 修行与沉思
C) 旅行 -
诗中“堂上雷鸣”意指什么?
A) 天气变化
B) 深刻的道理
C) 诗人的情感
答案:
- B) 修行与沉思
- B) 深刻的道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悟,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两者虽然风格各异,但在哲理的探讨上与黄裳的诗有共通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