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儿 其一 登墙子河外市楼》

时间: 2025-01-19 17:57:17

独倚高寒,去住无端。

遍尘封、雾回阴阴见。

有当涂市井,几家帘幕,到处阑干。

难得楼台如此,更谁省、惜丛残。

认空郊、渐与斜阳远,但秋波不断,板桥依旧,烟树弥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倚高寒,去住无端。
遍尘封雾回阴阴见。
有当涂市井,几家帘幕,到处阑干。
难得楼台如此,更谁省惜丛残。
认空郊渐与斜阳远,但秋波不断,
板桥依旧,烟树弥漫。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倚靠在高寒的楼阁上,心中无牵无挂。
雾气弥漫,尘埃密布,远处的景色隐约可见。
市井中有几家店铺,窗帘低垂,四处都是栏杆。
这样美好的楼台,真是难得,谁会为它的残破而心痛呢?
我知道空旷的乡间与斜阳渐行渐远,但秋波依然不断,
那板桥依旧在,烟雾缭绕的树木也依然存在。

注释:

  • 高寒:意指高处的寒冷,形容楼阁的高度和环境的清冷。
  • 无端:没有理由,没有牵挂。
  • 尘封:覆盖着尘埃,形容景色模糊不清。
  • 市井:指城市的街道和市场,表示繁华的生活场景。
  • 阑干:栏杆,指楼阁的边界。
  • 丛残:残破的景象,指楼台的破损。
  • 秋波:秋天的水波,象征平静而愉悦的景象。
  • 板桥:小桥,常用来象征乡村的宁静。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板桥”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宁静和乡村生活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克文,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结合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观,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文化兴盛并存的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慨。同时,诗中流露出对繁华市井的思考与对宁静乡村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独自倚楼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开篇以“独倚高寒”引出诗人的孤独感,而“去住无端”则表现出一种无所依附的状态,似乎在反映诗人内心的迷惘。接着,诗人通过“遍尘封雾回阴阴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象征着对生活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无奈。

在描写市井生活时,诗人用“几家帘幕,到处阑干”展现了繁华而又平静的市井景象,令人联想到生活的琐碎和细腻。最后,诗人以“秋波不断,板桥依旧,烟树弥漫”收尾,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与美好的赞美,以及对城市喧嚣的淡然。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独倚高寒,去住无端:诗人独自倚靠在高冷的楼阁上,心无牵挂。
    • 遍尘封雾回阴阴见:四周雾气弥漫,景色模糊,似乎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 有当涂市井,几家帘幕,到处阑干:描绘市井的繁华与宁静,生活的细腻感。
    • 难得楼台如此,更谁省惜丛残:对美好景象的珍惜和感慨。
    • 认空郊渐与斜阳远:乡村的景象逐渐远去,带来一种孤独感。
    • 但秋波不断,板桥依旧,烟树弥漫:虽然远去,但自然的美好依然存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寒的楼阁与诗人的孤独感相联系。
    • 对仗:如“市井”与“帘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孤独与宁静的交织。

意象分析:

  • 高寒:象征孤独与清冷的心境。
  • 市井:代表生活的繁华与现实的琐碎。
  • 秋波:象征宁静和流逝的时光。
  • 板桥: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所描绘的环境是: A. 繁华的市井
    B. 高寒的楼阁
    C. 空旷的乡村
    D. 烟雾缭绕的树林

  2. “秋波不断”中的“秋波”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风
    B. 秋天的水波
    C. 秋天的阳光
    D. 秋天的云彩

  3. 诗中提到的“板桥”象征: A. 乡村的喧嚣
    B. 城市的繁华
    C. 自然的宁静
    D. 人生的无常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孤独与自然的结合,但其情感更加忧伤,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生活困境。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向往,情感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赏析大全》
  • 《袁克文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