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妆 菊中有名醉西施者,以君特自制曲韵写之》
时间: 2025-01-04 07:44: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软一畦,露融双脸,梦里非花非雾。
化身重九作宫妆,苧萝村淡红香堍。
娇魂倦舞。请蝶影将它绊住。
问东篱似浣纱人否。芳心如许。
前生误。越艳西江,尽送明月去。
一枝枝向屧廊空,剩碧尊晚吟霜树。
陶家断句。几曾为吴娘重赋。
望江南,怕听潇潇夜雨。
白话文翻译
在柔和的秋天,露水融化在双脸上,梦中既不是花也不是雾。
化身为重阳节的宫妆,苧萝村散发着淡淡的红香。
娇弱的灵魂疲倦地舞动,请求蝴蝶的影子将它留住。
问那东篱的姑娘,是否像浣纱的女子?芳心依旧如此。
前生的误会,越美的西江,尽情送走明月。
一枝枝向着空荡荡的廊子,剩下青翠的酒杯在霜树下吟唱。
陶渊明的诗句,几次为吴娘重赋。
望向江南,害怕听到潇潇的夜雨声。
注释
-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有登高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 苧萝:一种植物,常用于制作纺织品,这里形容香气。
- 娇魂:指美丽而脆弱的灵魂。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通常指田园生活。
- 浣纱:洗纱的女子,指田园的恬淡和闲适。
- 越艳西江:形容美丽的西江水,传递着美丽和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熙,清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他的诗歌通常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诗中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内心的情感,反映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柔和气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又略显忧伤的画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诸多意象,如“秋软”、“露融”、以及“重九作宫妆”,将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起初,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柔和景象来引入情感,柔和的秋日与露水的融化,暗示着一种温柔而朦胧的美感。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娇魂倦舞”和“请蝶影将它绊住”,这不仅表现了美人儿的娇弱,也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脆弱。接着提到“问东篱似浣纱人否”,通过对比展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现实的落差。
最后的“望江南,怕听潇潇夜雨”,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整首诗在语言上流畅自然,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给予人一种深刻的思考与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软一畦,露融双脸:描绘了秋天的柔和,露水滋润着面庞,意象清新。
- 梦里非花非雾:梦境中模糊的感觉,暗示着一种迷离的美感。
- 化身重九作宫妆:在重阳节化妆,指代节日的欢愉与美丽。
- 苧萝村淡红香堍:香气的描绘,增添了田园气息。
- 娇魂倦舞:美丽的灵魂疲倦,表现出一种无奈。
- 请蝶影将它绊住:希望美好时光停留,蕴含着对美的眷恋。
- 问东篱似浣纱人否: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芳心如许:芳心依旧,体现出对感情的坚持。
- 前生误:暗示过往的遗憾。
- 越艳西江,尽送明月去:美丽的江水,送走了光明,象征着失去的美好。
- 一枝枝向屧廊空,剩碧尊晚吟霜树:描绘空荡的廊子,传达出孤独与凄凉。
- 陶家断句:提及陶渊明,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 几曾为吴娘重赋:表示对往昔的怀念。
- 望江南,怕听潇潇夜雨:对未来的忧虑与对往昔的怀念交织在一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软一畦”,将秋天比作一畦柔软的土地。
- 拟人:如“娇魂倦舞”,赋予灵魂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成熟与收获,但也暗示着衰败与失去。
- 露:代表清新与美好,传递着自然的气息。
- 蝶:象征着自由与美丽,蕴含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 江南:典型的文化意象,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重九”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芳心如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坚持
- C. 迷惘
- D. 忍耐
-
诗中“请蝶影将它绊住”表达了对什么的渴望?
- A. 美好的爱情
- B. 自然的宁静
- C. 停留的美好时光
- D. 真实的生活
答案
- B. 重阳节
- B. 坚持
- C. 停留的美好时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尤其是林黛玉的诗作,体现了相似的情感与主题。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探讨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赵熙 vs. 陶渊明:两者均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赵熙更为细腻,陶渊明则更为直接和豪放。
- 赵熙 vs. 李清照:赵熙的诗歌多描绘秋景,李清照则常表现春天的柔美,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女性视角。
参考资料
- 赵熙《西子妆》相关研究文献及其对清代诗歌的影响。
- 陶渊明的诗歌及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