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晚新晴
作者: 陈著 〔宋代〕
杖屦访郊晴,秋光泼眼明。
溪痕经水没,山面拨云呈。
霞影收虹影,砧声急雁声。
芙蓉花在否,滑路倩人行。
白话文翻译:
在秋日的傍晚,我手持拐杖,穿着鞋子,走访郊外的晴空,秋天的阳光洒在眼前,格外明亮。
小溪的痕迹被水淹没,山面上的云彩在阳光下显露出来。
霞光和虹影交错,砧声和大雁的叫声此起彼伏。
不知道芙蓉花是否还在盛开,滑润的道路上,恰好有佳人行走。
注释:
- 杖屦:杖是拐杖,屦是鞋子,指手持拐杖,穿着鞋子。
- 秋光:指秋天明亮的阳光。
- 溪痕:指小溪留下的痕迹。
- 拨云呈:指云被拨开,显露出山的面貌。
- 霞影:指晚霞的影子。
- 砧声:指砧板声,通常是指打击衣物的声音。
- 倩人:指美丽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
《秋晚新晴》创作于秋季,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情的向往,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的自然景色,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日的清新与宁静。诗的开头“杖屦访郊晴,秋光泼眼明”,用“杖屦”这一独特的意象,突出了诗人悠闲的行走状态,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的“溪痕经水没,山面拨云呈”,通过对溪水和山景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自然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霞影收虹影,砧声急雁声”,这句将自然与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既有自然的景色,也有生活的气息,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最后一句“芙蓉花在否,滑路倩人行”更是将自然与人情结合,既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又让人对美好的人生有所向往。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屦访郊晴:以拐杖和鞋子行走在晴朗的郊外,表现出悠闲的状态。
- 秋光泼眼明:秋天的阳光洒落,明亮而清晰,展现出秋日的美。
- 溪痕经水没:溪水的痕迹被水流淹没,暗示了秋天的变化。
- 山面拨云呈:山的面貌在云彩拨开后显露出来,描绘了秋天的清新形象。
- 霞影收虹影:晚霞映衬,收起了虹的影子,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象。
- 砧声急雁声:砧板的声音和大雁的叫声此起彼伏,描绘了生活的节奏。
- 芙蓉花在否:关心芙蓉花的状态,体现了对自然的关注和思念。
- 滑路倩人行:美丽的人在光滑的路上行走,增添了一种人情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光泼眼明”,形象地描绘了秋日阳光的明亮。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砧声急雁声”将自然景象与人类生活结合,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日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一种恬淡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光:象征着宁静、清新和成熟。
- 溪水:代表着流动与变化,象征生命的不断流逝。
- 芙蓉花:象征着美丽与柔情,反映对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
- 倩人:象征着人情与温暖,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晚新晴》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陈著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芙蓉花”象征什么?
- A. 秋天
- B. 美丽与柔情
- C. 生命的流逝
- D. 自然的宁静
-
“杖屦访郊晴”中“杖屦”指的是什么?
- A. 行走的状态
- B. 拐杖和鞋子
- C. 郊外的风景
- D. 秋天的阳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行》——杜牧
- 《秋夕》——李贺
诗词对比:
- 《山行》与《秋晚新晴》均描写秋天的景色,但《山行》更侧重山水的壮丽,而《秋晚新晴》则注重人情与自然的融合,展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