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时间: 2025-01-17 10:23:52

恼人天气雪消时。

落梅飞。

日初迟。

小阁幽窗,时节听黄鹂。

新洗头来娇困甚,才试著,夹罗衣。

木梨花拂淡燕脂。

翠云欹。

敛双眉。

月浅星深,天淡玉绳低。

不道有人肠断也,浑不语,醉如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神子
李之仪 〔宋代〕

恼人天气雪消时。落梅飞。日初迟。小阁幽窗,时节听黄鹂。新洗头来娇困甚,才试著,夹罗衣。木梨花拂淡燕脂。翠云欹。敛双眉。月浅星深,天淡玉绳低。不道有人肠断也,浑不语,醉如痴。


白话文翻译:

在烦人的天气中,雪刚刚融化。落梅在飞舞,太阳刚刚升起,光线显得迟缓。小阁楼的幽静窗户边,正值春天,我在听黄鹂鸟鸣叫。刚洗过头,觉得娇嫩得很,正试着穿上夹罗衣。木梨花轻轻拂过淡淡的红色妆容,翠绿的云朵微微倾斜,眉头紧蹙。月亮浅淡,星星深邃,天空中轻纱般的玉绳低垂。我不知道有人因思念而肠断,浑然不语,醉得像个痴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恼人:令人烦恼。
  • 雪消:雪融化。
  • 落梅:梅花落下。
  • 黄鹂:一种鸟,鸣声悦耳。
  • 夹罗衣:一种轻薄的衣服。
  • 木梨花:一种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 翠云:形容轻薄的云彩。
  • 肠断:形容因思念而极度悲痛。

典故解析:

  • 黄鹂: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 月浅星深:描绘夜空的深远与宁静,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梦阮,号惭愧山人,宋代诗人。生平经历较为坎坷,仕途不顺,常游历于江南,留下了许多描写自然和人情的诗作。他的作品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 《江神子》创作于春天时节,正值梅花落尽,春意盎然之际。李之仪在此时写下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感慨以及对往事的思绪,抒发了他内心的孤寂和思念。


诗歌鉴赏:

《江神子》是一首典型的宋词作品,展现了李之仪细腻的情感和精准的描绘技巧。全词通过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恼人天气雪消时”,便引入了冬去春来的变化,营造了一个清新却又略带烦恼的氛围。随着落梅的飞舞与黄鹂的鸣叫,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在词的中间部分,诗人用“新洗头来娇困甚,才试著,夹罗衣”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仿佛在描绘一个女子的娇羞和柔美,反映出春天的温柔与生动。而“木梨花拂淡燕脂”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浪漫气息,花香扑鼻,令人陶醉。

结尾处的“不道有人肠断也,浑不语,醉如痴”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尽管外界美好,内心却因思念而感到痛苦。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情感的真实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恼人天气雪消时”:描绘天气变化带来的烦恼。
  • “落梅飞”:梅花纷纷落下,增添了春天的气氛。
  • “日初迟”:太阳刚升起,光线显得柔和。
  • “小阁幽窗,时节听黄鹂”:在幽静的小阁楼里,听到黄鹂的歌声,生机勃勃。
  • “新洗头来娇困甚,才试著,夹罗衣”:刚洗过头,显得娇嫩,试着穿上轻薄的衣服。
  • “木梨花拂淡燕脂”:木梨花轻轻拂过淡妆,象征着春天的娇嫩。
  • “月浅星深,天淡玉绳低”:描绘夜空的宁静,增加了诗的意境。
  • “不道有人肠断也,浑不语,醉如痴”:表达因思念而沉醉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天淡玉绳低”将天空比作低垂的玉绳,形象而优美。
  • 拟人:“落梅飞”赋予梅花以生命的动感。
  • 对仗:“月浅星深”与“天淡玉绳低”形成对称,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往事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通过对春景的细腻描绘,诗人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寒冷与孤独。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春天的到来。
  • 黄鹂:象征着春的生机与希望。
  • 夹罗衣:象征着女性的娇美与柔情。
  • 月亮与星星:象征着宁静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李之仪
    C. 杜甫

  2. 词中提到的鸟是?
    A. 燕子
    B. 黄鹂
    C. 夜莺

  3. “新洗头来娇困甚”中“娇”字形容的是?
    A. 年龄
    B. 状态
    C. 颜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李之仪的《江神子》更侧重于春天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而李清照则多表现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往事的追忆。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情感的深度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李之仪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