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溪斗大一孤城,复嶂曾崖路不平。
委巷逢人多鴂舌,莱田极目少牛耕。
官程空有停骖馆,诏使曾无负弩迎。
漠漠荒烟豺虎窟,天寒日暮客心惊。
白话文翻译:
在溪边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大城,四周的山峦与悬崖让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小巷里遇到的人常常喧哗,田野上远望去却很少见到牛耕作。
官府的行程虽有停马的客栈,但朝廷的使者来此却从未受到礼遇。
四周弥漫着荒烟,豺狼虎豹藏匿在深山中,天寒日暮,旅人的心情不免感到惊恐。
注释:
- 临溪:指临近溪水的地方。
- 斗大:形容城池的规模很大。
- 复嶂曾崖:复:重叠;嶂:山岭;曾:曾经;崖:悬崖。意指山峦重叠,悬崖陡峭。
- 鴂舌:指杜鹃鸟的叫声,暗指人多喧哗。
- 莱田:指田地,莱即菜田。
- 停骖馆:停马的客栈。
- 诏使:指皇帝派遣的使者。
- 负弩迎:用弩迎接,表示对来访者的不礼貌。
- 漠漠荒烟:形容烟雾弥漫的荒凉景象。
- 豺虎窟:豺狼和老虎的洞穴,象征危险。
- 天寒日暮:天气寒冷,日落时分,意指环境的凶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金德嘉,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歌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及社会环境为主,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边陲小城的景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荒凉与不安,表达了对官府失职的无奈与对人心惶惶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辰溪县的环境和氛围,传达出一种孤独、荒凉和不安的情绪。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座孤城,给人以孤立无援之感,配合“复嶂曾崖路不平”的描述,增强了自然环境的险恶与人们出行的艰难。接着,诗人通过“委巷逢人多鴂舌”将人们的喧闹与田野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在这样一个荒凉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是表面的喧嚣,缺乏真实的内涵。
而“官程空有停骖馆,诏使曾无负弩迎”则揭示了当时官府的失职,虽然有设立客栈供官员休息,但无礼的迎接方式反映了对来访者的不重视,这种冷漠与无视加深了对社会的不满与失望。最后两句“漠漠荒烟豺虎窟,天寒日暮客心惊”则通过环境的描写,将个人的内心感受放大,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恐惧感。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生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成功营造出一种孤独与不安的氛围,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临溪斗大一孤城:描绘出一座孤立的大城,强调其地理位置的偏远和孤独。
- 复嶂曾崖路不平:山峦重叠,造成道路崎岖,象征出行的困难。
- 委巷逢人多鴂舌:小巷中遇到的人多是吵闹,这里反映出人际关系的表面繁华。
- 莱田极目少牛耕:田野虽广,但牛耕的景象稀少,暗示农业的衰落。
- 官程空有停骖馆:表面上有客栈,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服务。
- 诏使曾无负弩迎:朝廷使者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反映官场的冷漠。
- 漠漠荒烟豺虎窟:环境的荒凉与危险,象征着外界的威胁。
- 天寒日暮客心惊:天气的寒冷与日暮时分的恐惧,深化了个人的焦虑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临溪斗大一孤城”和“复嶂曾崖路不平”,上下句结构相似,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的“孤城”、“荒烟”、“豺虎窟”等意象,赋予了诗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边塞小城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助。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 孤城:象征孤独和无助。
- 山峦与悬崖:象征自然的险恶与人行路途的艰辛。
- 小巷与田地:反映人际关系的喧嚣与农业的衰退。
- 荒烟与豺虎:象征外界的危险与恐惧。
- 寒冷与日暮:暗示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惶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城池位于何处? A. 山顶
B. 河边
C. 海边
D. 森林 -
诗中提到的“鴂舌”指的是哪种现象? A. 鸟叫声
B. 风声
C. 河水声
D. 人声 -
诗人对官府的态度是? A. 称赞
B. 失望
C. 无所谓
D. 愤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中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关注;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通过自然景色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与金德嘉的《辰溪县》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侧重点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
- 《金德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