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十三)
贺铸
两点春山一寸波。
当筵娇甚不成歌。
动人情态可须多。
金井露寒风下叶,
画桥云断月侵河。
厌厌此夜奈愁何。
白话文翻译:
两点翠绿的春山映衬着一寸波光。
在酒席上她娇媚得让人无法歌唱。
动人的姿态真是令人难以忘怀。
金井旁的露水寒冷,风吹落了树叶,
画桥上云彩断裂,月光照在河面上。
这漫长的夜晚,心中的忧愁又该如何排解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山:春天的山,象征着生机。
- 娇甚:娇媚得过分。
- 动人情态:引人注目的姿态。
- 金井: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美好的景象,可能指代庭院中的水井。
- 画桥:风景如画的桥,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致。
- 月侵河:月光照在河面上,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厌厌:烦恼、厌倦。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的历史典故,但“金井”“画桥”等意象常见于古典诗词中,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 1050-1120),字方回,号云间,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贺铸以其清丽婉约的词风,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南宋时期,表达了作者在春夜中对美好事物的感怀与对情感的思考。宁静的环境与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在美中感伤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十三)》是一首以春夜为背景的词作,透过清丽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首句“两点春山一寸波”,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春天的山水画面,山与水的交融,仿佛在描绘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然而,这样的美景在酒席间的欢愉中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第二句“当筵娇甚不成歌”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掺杂了欢愉和愁苦。
接下来的“动人情态可须多”,则是对美好瞬间的留恋与赞美,表明对眼前女子的倾心和赞叹。随着诗意的展开,“金井露寒风下叶,画桥云断月侵河”这几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露水寒冷,风吹落了树叶,河面上月光的倒影使得景色更加迷人。此时,夜色中的孤独与思绪如潮水般涌来,最后一句“厌厌此夜奈愁何”则象征着诗人对内心愁苦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惋惜,尽管自然景色如诗如画,心中却难以释怀。
整首词运用了对比手法,展现了外在的美与内心的愁苦之间的张力,情感深邃,意象丰富,体现了贺铸词作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点春山一寸波:描绘出春天山水的美丽景象,山的轮廓如两点,而水面如一寸波光,构成和谐的画面。
- 当筵娇甚不成歌:在欢宴中,女子的娇媚让人无法歌唱,暗示了她的美丽与氛围的矛盾。
- 动人情态可须多:赞美女子的姿态动人,令人难以忘怀,彰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金井露寒风下叶:金井旁的露水因寒风而落叶,展现了春夜的清冷与宁静。
- 画桥云断月侵河:画桥与月光交相辉映,营造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 厌厌此夜奈愁何:表达出对夜晚的厌倦与对愁苦的无奈,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山比作两点,水面比作一寸波,形象生动。
- 拟人:情态动人,赋予了女子以情感,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 对仗:如“金井露寒”和“画桥云断”,形成和谐的对称,增加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美丽景色,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生活中愁苦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情感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 波:波光粼粼,象征着美丽与流动的情感。
- 娇:代表美丽的女子,体现对美的向往。
- 露寒:寒冷的露水象征内心的孤独与冷清。
- 月:象征思念与宁静,月光在水面上映照出诗人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井”主要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饮料
C. 一种水井
D. 一种乐器 -
“动人情态可须多”的意思是:
A. 动人的姿态不值得珍惜
B. 动人的姿态值得多加赞美
C. 动人的姿态令人厌烦
D. 动人的姿态令人失望 -
诗中“厌厌此夜奈愁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夜晚的厌倦与愁苦
C. 对女子的赞美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忧愁。
- 苏轼的《水调歌头》: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诗词对比:
- 贺铸与李清照的作品均富有婉约风格,但贺铸更侧重于表现景色与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突出内心的愁绪与思念。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贺铸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