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起步后园》

时间: 2025-01-17 09:27:41

兰香流一涧,桑烟染半岑。

雨开残照影,花动小楼阴。

蜂晚能喧梦,尘凝不上琴。

何时识芳草,眠里定幽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香流一涧,桑烟染半岑。
雨开残照影,花动小楼阴。
蜂晚能喧梦,尘凝不上琴。
何时识芳草,眠里定幽寻。

白话文翻译:

兰花的香气流淌在溪涧中,桑树的烟雾染上了半山的青翠。
雨水打湿了残阳的影子,花在小楼的阴影中摇曳。
黄昏时分,蜜蜂的嗡鸣扰乱了梦境,尘埃凝聚在琴弦上。
何时才能认出芳草,梦中必定会静静寻觅。

注释:

  • 兰香:兰花的香气,象征高洁和雅致。
  • :小溪,流淌的水。
  • 桑烟:桑树的烟雾,暗指桑树的阴影和气息。
  • 残照:夕阳的余晖。
  • 小楼阴:小楼的阴影,给人以静谧的感觉。
  • 蜂晚:黄昏时分的蜜蜂,暗示着一天的结束。
  • 尘凝:尘埃聚集,不再动荡。
  • 芳草:香气四溢的草,象征着自然的美好。
  • 眠里:梦中,指入睡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采薇,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词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梦起步后园》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梦起步后园》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展示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篇的“兰香流一涧,桑烟染半岑”,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幽静的山水画卷,兰花的香气与桑树的烟雾相互交融,营造出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接下来的“雨开残照影,花动小楼阴”,则展现出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象,余晖映照在大地上,花儿在微风中摇曳,似乎传达着一种生命的韵律和自然的美好。

诗中“蜂晚能喧梦,尘凝不上琴”两句,表现了黄昏时分的宁静与喧闹的对比。蜜蜂的嗡鸣打破了夜的寂静,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而“尘凝不上琴”则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惆怅,琴声未起,尘埃却已沉淀,暗示着对过往时光的思考和怀念。

最后的“何时识芳草,眠里定幽寻”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梦中对芳草的追寻,象征着对理想与美好的不懈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依托,透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哲思,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兰香流一涧:以“兰香”引入,既体现自然的美好,又暗示诗人的内心情感。
  2. 桑烟染半岑:桑树的烟雾,增添了诗境的层次感,表现了自然的生机。
  3. 雨开残照影:雨后的场景生动鲜明,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出自然的变化。
  4. 花动小楼阴:小楼的阴影中,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呈现出一种宁静的美。
  5. 蜂晚能喧梦:黄昏时分的蜜蜂喧闹,似乎打破了梦的宁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6. 尘凝不上琴:琴上无尘,隐喻着内心的宁静与思考,抒发了对往昔的怀念。
  7. 何时识芳草: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8. 眠里定幽寻:梦中对芳草的追寻,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通过具体形象传达抽象情感。
  • 拟人:蜜蜂的嗡鸣被赋予了扰乱梦境的能力,使得自然更具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之间有着和谐的对称关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景物展开,通过描写兰香、桑烟、黄昏等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香:象征高洁和清雅,表现了诗人对优雅生活的向往。
  • 桑烟:代表着一种乡土气息,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蜂晚:暗示黄昏的来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芳草:象征美好的理想与期盼,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梦起步后园》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采薇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蜂晚”主要是指什么?

    • A. 清晨的蜜蜂
    • B. 黄昏的蜜蜂
    • C. 夜晚的蜜蜂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战争的控诉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春晓》 by 孟浩然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与《梦起步后园》的“雨开残照影”在意象上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感。

《春晓》的“春眠不觉晓”与《梦起步后园》的“何时识芳草”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却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采薇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清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