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止》

时间: 2025-01-08 23:44:24

敬亭与吾期,今日雨当止。

静扫峰头云,秀色粲如喜。

我惭无以酢,园径欣细履,夜来四檐声,添我北池水。

破圩久不补,积潦啮其址。

南人麦禾薄,稻垄鱼尾尾。

丰穰未敢望,疲饿何由起。

饱食但高眠,自惭称刺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敬亭与吾期,今日雨当止。静扫峰头云,秀色粲如喜。我惭无以酢,园径欣细履,夜来四檐声,添我北池水。破圩久不补,积潦啮其址。南人麦禾薄,稻垄鱼尾尾。丰穰未敢望,疲饿何由起。饱食但高眠,自惭称刺史。

白话文翻译

我与敬亭山有约,今天雨应该停了。静静地扫去山峰上的云雾,秀丽的景色如喜悦般灿烂。我惭愧无法回应这美景,只能在园中小径上细细行走,夜晚屋檐下的雨声,为我北边的池塘增添了水。破损的堤坝久未修补,积水侵蚀着它的基址。南方的麦禾稀薄,稻田里鱼儿游动。丰收的希望不敢奢望,疲惫和饥饿如何能消除。吃饱了只是高枕而眠,自愧作为刺史。

注释

  • 敬亭:指敬亭山,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
  • :回应,此处指回应美景的情感。
  • :堤坝。
  • :积水。
  • :侵蚀。
  • 尾尾:形容鱼儿游动的样子。
  • 丰穰:丰收。
  • 刺史:古代官职,此处指作者自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官期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诗中通过对雨后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后敬亭山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诗中“静扫峰头云,秀色粲如喜”描绘了雨后山色的清新与美丽,而“我惭无以酢”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无奈回应。后文通过对农田和堤坝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敬亭与吾期,今日雨当止:我与敬亭山有约,今天雨应该停了。
  2. 静扫峰头云,秀色粲如喜:静静地扫去山峰上的云雾,秀丽的景色如喜悦般灿烂。
  3. 我惭无以酢,园径欣细履:我惭愧无法回应这美景,只能在园中小径上细细行走。
  4. 夜来四檐声,添我北池水:夜晚屋檐下的雨声,为我北边的池塘增添了水。
  5. 破圩久不补,积潦啮其址:破损的堤坝久未修补,积水侵蚀着它的基址。
  6. 南人麦禾薄,稻垄鱼尾尾:南方的麦禾稀薄,稻田里鱼儿游动。
  7. 丰穰未敢望,疲饿何由起:丰收的希望不敢奢望,疲惫和饥饿如何能消除。
  8. 饱食但高眠,自惭称刺史:吃饱了只是高枕而眠,自愧作为刺史。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秀色粲如喜”将景色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如“静扫峰头云,秀色粲如喜”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雨后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敬亭山:象征着自然美景。
  • :象征着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滋润。
  • 峰头云:象征着山的高远和神秘。
  • 园径:象征着作者的生活环境。
  • 北池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 破圩:象征着社会的破败。
  • 麦禾:象征着农民的生活。
  • 稻垄鱼:象征着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敬亭与吾期”中的“敬亭”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个人 C. 一座庙 D. 一座桥 答案:A

  2. 诗中“我惭无以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B

  3. 诗中“破圩久不补”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A. 自然灾害 B. 社会破败 C. 政治腐败 D. 经济困难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喜雨止》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张耒的诗更多地关注民生疾苦,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对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全面介绍,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