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池》
时间: 2025-01-08 23:2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池秋水清,历历见沙石。枯荷半倒折,风起鸣摵摵。悠悠岸边菊,灼灼好颜色。芬芳人不知,寂寞聊自得。寒蛩白日啼,晚叶霜余赤。无人野竹繁,积雨平桥侧。嗈嗈云间鸿,岁晚霰雪迫。乘闲辄独游,官闲幸无责。
白话文翻译
东池的秋水清澈,清晰可见底部的沙石。枯萎的荷花半倒折着,风吹过时发出沙沙的声音。岸边的菊花悠然自得,色彩鲜艳。它们的芬芳无人知晓,寂寞中自得其乐。寒蛩在白日啼叫,晚秋的叶子在霜后变得赤红。无人的野竹丛生,积雨在平桥旁。云间的鸿雁嗈嗈叫着,岁末时霰雪逼近。趁着闲暇时常独自游览,庆幸官职清闲无责。
注释
- 历历:清晰可见。
- 摵摵:形容风吹枯叶的声音。
- 悠悠:悠闲自得的样子。
- 灼灼:形容色彩鲜艳。
- 寒蛩:寒蝉,秋天的蝉。
- 嗈嗈:形容鸟叫声。
- 霰雪:小雪珠,这里指即将到来的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东池秋日的景色,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自得其乐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东池秋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水的清澈、枯荷的萧瑟、菊花的鲜艳、寒蝉的啼叫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超脱世俗的情怀。诗中的“芬芳人不知,寂寞聊自得”一句,更是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池秋水清,历历见沙石:开篇即点明地点和时间,以“清”字形容秋水,给人以清澈透明之感。
- 枯荷半倒折,风起鸣摵摵:描写枯荷的萧瑟景象,风声的描写增添了秋日的寂寥感。
- 悠悠岸边菊,灼灼好颜色:菊花悠然自得,色彩鲜艳,与枯荷形成对比,增添了生机。
- 芬芳人不知,寂寞聊自得:菊花的芬芳无人知晓,诗人却自得其乐,表达了超脱世俗的情怀。
- 寒蛩白日啼,晚叶霜余赤:寒蝉的啼叫和晚叶的赤红,进一步加深了秋日的氛围。
- 无人野竹繁,积雨平桥侧:野竹的繁茂和积雨的景象,增添了自然的野趣。
- 嗈嗈云间鸿,岁晚霰雪迫:鸿雁的叫声和即将到来的霰雪,预示着岁末的寒冷。
- 乘闲辄独游,官闲幸无责:诗人趁着闲暇独自游览,庆幸官职清闲无责,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枯荷半倒折,风起鸣摵摵”中的“鸣”字,赋予风声以生命。
- 对比:如枯荷与菊花的对比,突出了秋日的多重景象。
- 象征:如菊花的芬芳象征着自然的美,而“寂寞聊自得”则象征着诗人的超脱情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东池秋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超脱世俗的情怀。诗中透露出一种宁静、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清澈透明,象征着纯净和宁静。
- 枯荷:萧瑟、寂寥,象征着秋日的衰败。
- 菊花:鲜艳、芬芳,象征着生机和自然美。
- 寒蛩:秋日的蝉,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野竹:繁茂、自然,象征着野趣和宁静。
- 鸿雁:岁末的象征,预示着寒冷的到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枯荷半倒折,风起鸣摵摵”中的“摵摵”形容的是什么声音? A. 风声 B. 水声 C. 鸟声 D. 虫声
-
诗中“芬芳人不知,寂寞聊自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孤独 B. 自得其乐 C. 忧郁 D. 愤怒
-
诗中“嗈嗈云间鸿,岁晚霰雪迫”中的“霰雪”指的是什么? A. 大雪 B. 小雪珠 C. 霜 D. 冰雹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表达了超脱世俗的情怀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秋日的宁静景象,与张耒的诗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张耒的《东池》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日的自然景象,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超脱世俗的情怀,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隐逸山林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