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寄远
作者: 熊湄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几回闻雁忆连然,天末遥将锦字传。
万里飘流羁远客,十年迢递阻回船。
浮云目断苍山外,落月魂消洱海边。
何日刀擐逐初约,免教暗卜掷金钱。
白话文翻译:
几次听见大雁的鸣叫,便想起那遥远的故乡,
在天边遥遥传来锦绣的书信。
千里之外漂泊的我,身为游子,
十年间的漫长时光阻碍了我归家的船只。
浮云遮断了我望向苍山的视线,
月光下的我,心情如同洱海边的消失的灵魂。
何时才能带着刀剑去追逐初次的约定,
不再让我暗自算计,花费金钱去占卜。
注释:
- 雁:指大雁,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 锦字:比喻美好的书信。
- 羁远客:漂泊在外的游子。
- 迢递:形容路途遥远。
- 刀擐:即刀剑的佩带,象征英雄壮志。
- 暗卜:私下算命,意为心中无奈。
典故解析:
“逐初约”可以理解为追寻当初的诺言,意指对往昔的怀念与追求。古代文人常以大雁、浮云等自然景象来寄托自身的情感与思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熊湄,字子和,号梅谷,清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多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故,作品情感细腻,富有意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熊湄漂泊生涯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远》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作者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游子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首句通过“大雁”的鸣叫引出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游子对亲情的渴望与思念。而“天末遥将锦字传”又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期待,仿佛即使千里之外,也希望能收到来自故乡的消息。
接下来,作者描述了万里漂泊的孤独感,以及时间的无情。十年的光阴,让归家的路途变得遥不可及,诗中“浮云目断苍山外”生动地描绘了视线的阻隔,象征着心灵的隔阂。同时,“落月魂消洱海边”则更进一步地渲染了诗人心境的凄凉,月亮的消逝似乎暗示着希望的渺茫。
最后,作者以“何日刀擐逐初约”回归到对未来的思索,表达了对重聚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复杂心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几回闻雁忆连然:每当听到雁鸣,便想起故乡的亲人。
- 天末遥将锦字传:在遥远的天边,希望能收到美好的书信。
- 万里飘流羁远客:在千里之外漂泊的旅人,承受着离别的痛苦。
- 十年迢递阻回船:经历了十年的漫长时光,无法归家。
- 浮云目断苍山外:浮云遮挡了视线,看不到远方的苍山。
- 落月魂消洱海边:月光下的心情如同洱海的灵魂一般消散。
- 何日刀擐逐初约:何时才能带着刀剑去追寻初次的约定。
- 免教暗卜掷金钱:不再让我私自算命,花费金钱去占卜未来。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云目断”形象地表达了心灵的困扰。
- 拟人:将“月”与“魂”结合,增加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渴望,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雁:象征思乡、友情与亲情。
- 锦字:代表美好的书信,寄托着对故乡的向往。
- 浮云:反映游子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 月:象征着孤独与思念,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几回闻雁”中的“雁”象征了什么?
- A. 孤独
- B. 思乡
- C. 时光
-
“何日刀擐逐初约”中“刀擐”指的是什么?
- A. 武器
- B. 约定
- C. 旅行
-
诗中提到的“锦字”意味着什么?
- A. 金子
- B. 美好的书信
- C. 织物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熊湄的《寄远》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之情,但熊湄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友谊的珍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熊湄研究》
- 《古典诗词欣赏》
-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