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余忠宣公墓》
时间: 2025-01-04 09:15: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余忠宣公墓
作者: 彭玉麟 〔清代〕
英风凛冽赤心存,
皖伯台前庙貌尊。
七载孤城余战血,
千秋祀典慰忠魂。
寒森墓道松楸老,
声咽江流草木昏。
请向大观亭畔看,
一池清洁水常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余忠宣公的缅怀与敬仰。开头提到他的英勇气概和赤诚的心志,接着描绘了庙宇的庄严和历史的沉重。提到在孤城中七年的战斗留下的鲜血,以及千秋祀典所给予忠魂的安慰。最后描绘了墓道的寒森以及江流的哀伤,结尾则希望大家去大观亭旁边看看那一池清澈常温的水,寓意着忠烈之士的精神永存。
注释:
- 英风:指英雄的气概。
- 皖伯:指余忠宣公,皖地的伯爵。
- 孤城:指孤立的城池,历史上可能指某个战役中的城池。
- 千秋祀典:指历代的祭祀典礼。
- 寒森墓道:寒冷而幽深的墓道。
- 声咽:声音哽咽,暗指江流的哀伤。
- 大观亭:著名的亭子,通常象征着观景和思古之情。
- 清洁水常温:象征着忠魂的安息与长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玉麟(1820—1890),字仲明,号澄庵,江苏扬州人,清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和诗人。他在晚清时期曾多次参与镇压叛乱,深受朝廷器重,诗作多反映家国情怀与历史沉痛。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彭玉麟对余忠宣公墓的拜谒之际,表达了对忠臣的哀悼以及对家国历史的深思。余忠宣公是清朝的著名忠臣,彭玉麟通过这首诗抒发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感,以及对忠烈精神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构思精巧,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尊敬与怀念。从开头的“英风凛冽”到结尾的“清洁水常温”,诗中贯穿着一种悲壮而又清晰的情感。通过对余忠宣公的描述,作者不仅展示了其英勇和忠诚,也抒发了对逝去历史的惋惜。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寒森墓道”“声咽江流”等,营造出一种哀伤而庄严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忠魂的呼唤。同时,最后一句“请向大观亭畔看,一池清洁水常温”,则以水的清澈常温象征忠诚之心的永恒,令人深思。
整首诗不仅在情感上引人共鸣,也在语言上展现了清代诗词的传统美。彭玉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英风凛冽赤心存:开篇赞美余忠宣公的英勇气概与忠诚之心。
- 皖伯台前庙貌尊:描述庙宇的庄严,表明对其地位的尊重。
- 七载孤城余战血:回忆在孤城中长达七年的战斗留下的血痕。
- 千秋祀典慰忠魂:强调对忠魂的祭祀与铭记。
- 寒森墓道松楸老:描绘墓道的寒冷与古老,渗透着历史的沉重。
- 声咽江流草木昏:展现江流的哀伤,草木也在为忠魂哭泣。
- 请向大观亭畔看:邀请读者去大观亭旁感受这一切。
- 一池清洁水常温:象征忠魂的永恒与安宁。
-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忠臣的伟大与历史的沉重形成对比。
- 比喻:用“水常温”比喻忠魂的永存。
- 拟人:江流和草木似乎因忠魂而感到悲哀。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余忠宣公的追悼,表达了对忠诚、英勇精神的敬仰,体现了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 英风:象征英雄气概。
- 庙貌:代表历史的尊严与记忆。
- 孤城:象征孤独和战斗。
- 忠魂:象征忠诚和牺牲。
- 寒森墓道:代表历史的沉重和追忆。
- 清洁水:象征忠诚精神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皖伯”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余忠宣公
B. 彭玉麟
C. 朱元璋 -
“声咽江流草木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忧虑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爱情
B. 忠诚与家国情怀
C. 生活琐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作,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与历史的感慨。
- 《离骚》:屈原的长诗,充满了对忠诚和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余光中的《乡愁》:虽主题不同,但都表达了对故土、历史的深情。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充满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忠诚的追思。
以上作品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对忠诚、历史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