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清洞庭湖》

时间: 2024-09-19 21:55:16

岳阳楼外草萋迷,战舰横飞耀彩霓。

犀甲雄吞云梦北,鸦军劲扫洞庭西。

重湖八百潜蛟蜃,孽浪三千靖鲔鲵。

遥见君山青一点,湘妃庙冷杜鹃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肃清洞庭湖
作者:彭玉麟 〔清代〕

岳阳楼外草萋迷,
战舰横飞耀彩霓。
犀甲雄吞云梦北,
鸦军劲扫洞庭西。
重湖八百潜蛟蜃,
孽浪三千靖鲔鲵。
遥见君山青一点,
湘妃庙冷杜鹃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岳阳楼外的洞庭湖景象。草木繁茂,迷人眼目;战船在湖面上穿梭,犹如彩虹般夺目。犀甲战舰勇猛,直逼云梦之北;乌鸦的军队则强力地扫荡洞庭之西。湖中潜伏着八百条蛟龙和蜃气;波涛汹涌,犹如三千条鲔鱼与鲵鱼。远远望去,君山如青点般矗立,湘妃庙周围寂静无声,只有杜鹃在寒冷中啼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肃,指清静或肃穆。
  • :草木繁盛的样子。
  • 犀甲:犀牛的甲壳,形容战舰的坚固。
  • 云梦:指云梦泽,古代著名的湿地。
  • 鸦军:指乌鸦,借指军队的强大。
  • 孽浪:恶浪或狂涛。
  • :安定、平静。

典故解析:

  • 君山:位于洞庭湖中,传说为湘妃的故乡,具有历史文化意义。
  • 湘妃庙:祭祀湘妃的庙宇,传说湘妃为水神,常与洞庭湖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玉麟(1840-1896),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生于湖南岳阳,因其对国家的忠诚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受到尊敬。他的诗多描写山水、风景,风格豪放,气势磅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势衰弱之际,作者通过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民族情怀。


诗歌鉴赏

《肃清洞庭湖》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洞庭湖的浩瀚与壮美。开篇“岳阳楼外草萋迷”便为全诗奠定了一个生动的背景,草木繁茂,生机勃勃,喻示着自然的力量与美丽。同时,诗人借助“战舰横飞耀彩霓”的描写,将自然与人类活动巧妙结合,展现出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犀甲雄吞云梦北,鸦军劲扫洞庭西”两句,描绘了战舰与军队的强大气势,表现出对国家安全与繁荣的关注。“重湖八百潜蛟蜃,孽浪三千靖鲔鲵”则转向湖水的深邃与渊博,体现了洞庭湖的神秘与不可捉摸。

最后,远景的“遥见君山青一点,湘妃庙冷杜鹃啼”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君山的青翠与湘妃庙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渲染出一种孤独与思乡的情怀。整首诗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融入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岳阳楼外草萋迷:岳阳楼外草木繁盛,景象迷人。
  2. 战舰横飞耀彩霓:战舰在湖面上飞驰,犹如彩虹般辉煌。
  3. 犀甲雄吞云梦北:坚固的战舰直逼云梦之北,表现出军队的强大。
  4. 鸦军劲扫洞庭西:乌鸦般的军队强势横扫洞庭湖的西侧。
  5. 重湖八百潜蛟蜃:湖中潜伏着八百条蛟龙和蜃气,象征着湖的深邃与神秘。
  6. 孽浪三千靖鲔鲵:汹涌的波涛如同三千条鲔鱼与鲵鱼,描绘了湖面的狂暴。
  7. 遥见君山青一点:远远看到君山的青色,意象中的希望与寄托。
  8. 湘妃庙冷杜鹃啼:湘妃庙静谧,只有杜鹃在寂寞中啼鸣,增添了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战舰横飞耀彩霓”将战舰比作彩虹,增强视觉冲击力。
  • 对仗:如“犀甲雄吞云梦北,鸦军劲扫洞庭西”,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潜”、“扫”等动词,增强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历史和自然的思考,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岳阳楼: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 草萋:代表了自然的生机与繁荣。
  • 战舰:象征着国家的强大与安全。
  • 君山:代表着希望与寄托。
  • 湘妃庙: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犀甲雄吞云梦北”中的“犀甲”指的是什么? A. 兵器
    B. 战舰
    C. 动物

  2. “遥见君山青一点”意指什么? A. 君山的美丽
    B. 君山的孤独
    C. 君山的希望

  3. 诗人通过哪一部分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A. 描写自然景物
    B. 描写战舰与军队
    C. 描写杜鹃啼鸣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描绘长江的壮丽与自然的奇观。
  • 《岳阳楼记》(范仲淹):同样以岳阳楼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彭玉麟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对自然的描写上各具特色,彭玉麟更加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的结合,而李白则多表现自然的壮丽与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岳阳楼记与岳阳楼文化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