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复岳州》

时间: 2025-01-04 09:47:23

城隅高耸岳阳楼,电扫雷轰浊雾收。

满地赤巾抛髑𩪉,一天红日耀兜鍪。

自惭鸡肋非猿臂,已见龙泉断虎头。

终夜枕戈听刁斗,哀鸿声里不胜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克复岳州
作者: 彭玉麟 〔清代〕

城隅高耸岳阳楼,
电扫雷轰浊雾收。
满地赤巾抛髑,
一天红日耀兜鍪。
自惭鸡肋非猿臂,
已见龙泉断虎头。
终夜枕戈听刁斗,
哀鸿声里不胜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天空中闪电扫过,雷声轰鸣,浓雾散去,阳光洒落,显得格外明亮。战场上,满地的士兵遗骸令人心痛;红日照耀着头盔,象征着胜利和希望。诗人自愧无能,感叹自己如同鸡肋一般,无法与猿臂相比,显示出对能力的自卑。眼前的情景让他看到龙泉剑断了虎头,暗示着战斗的艰难和险峻。夜晚,他枕着武器,听着战鼓的声响,内心充满了对战斗的忧虑与愁苦,尤其是在哀鸿的哀鸣中,更加感受到无尽的伤感。

注释

  •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古代著名的楼阁,与《岳阳楼记》有关,象征着壮丽的山河和历史的沉浮。
  • 赤巾:指战争中的士兵,赤色的头巾是标志。
  • :指骸骨,这里暗示战场的惨烈。
  • 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象征着战斗。
  • 鸡肋:形容无用的东西,诗人自谦。
  • 龙泉:古代名剑,象征高贵与强大。
  • 刁斗:古代战斗中用来传递信息的鼓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玉麟(1820-1890),字子华,号拙堂,清代著名的军事家、诗人。他一生致力于保家卫国,积极参与抗敌活动,其诗歌作品多反映战争与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朝末年,当时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和内忧外患,诗人以岳阳楼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战斗的无畏精神。

诗歌鉴赏

《克复岳州》是一首结合了壮丽景象与悲壮情感的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诗中首句以“城隅高耸岳阳楼”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场景,岳阳楼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历史的见证。接下来的“电扫雷轰浊雾收”则以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预示着战争的激烈与决绝。

诗中对战场的描写令人震撼,“满地赤巾抛髑”直白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鲜活而真实地传递出死亡的阴影。阳光照耀在头盔上,象征着希望与重生,然而诗人却自惭形秽,感叹个人的渺小与无能。这种情感的转变,突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自身局限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以“终夜枕戈听刁斗”收尾,诗人的忧虑和不安在夜深人静之时愈加显露,显现出战士的责任与使命感。诗中的“哀鸿声里不胜愁”将悲愤与忧伤推向高潮,诗人不仅是在为国家的未来担忧,更是在为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感到痛心。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隅高耸岳阳楼:描绘岳阳楼的高耸,象征着伟大的历史。
  2. 电扫雷轰浊雾收:闪电和雷声洗净了雾霭,象征着战争的来临。
  3. 满地赤巾抛髑:战场上士兵的尸骸,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4. 一天红日耀兜鍪:阳光照耀在士兵的头盔上,象征希望和胜利。
  5. 自惭鸡肋非猿臂:诗人自感无能,表达了对能力的自卑。
  6. 已见龙泉断虎头:看到名剑断于战斗,暗指战斗的艰难。
  7. 终夜枕戈听刁斗:夜晚伴随武器,听着战斗的号角声,体现紧张气氛。
  8. 哀鸿声里不胜愁:在悲鸣声中,感受到无尽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兵的无能比作“鸡肋”,增强了自谦的情感。
  • 对仗:如“终夜枕戈”“听刁斗”,展示了诗的工整和节奏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自然景象与战场景象,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对战争的无畏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岳阳楼: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赤巾:代表士兵,象征牺牲与荣耀。
  • 龙泉:象征力量与勇气。
  • 哀鸿:象征悲伤与无奈,传达战后的苍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克复岳州》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彭玉麟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赤巾”指的是什么?

    • A. 头巾
    • B. 士兵
    • C. 战斗
  3. 诗中“终夜枕戈听刁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安静
    • B. 紧张
    • C. 开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描写岳阳楼的壮丽与历史。
  • 《春望》:杜甫,表达对国家前景的忧虑与自责。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克复岳州》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但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通过战斗的形象,表现了激烈的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岳阳楼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