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城延古寺,细岸夹春塘。
寂寂落暝翠,幽幽闻野香。
花深垂钓客,竹罨浣衣娘。
趺坐少言说,吾师斋磬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春日水边景象:古老的寺庙依偎在残破的城墙旁,细长的岸边夹着春天的塘水。傍晚时分,翠色渐暗,静谧之中隐约能闻到野外的芬芳。岸边花丛中,有钓鱼的人静静垂钓,竹林深处,有洗衣的姑娘在忙碌。诗人静坐一旁,寡言少语,感受着师父的斋室带来的清凉与宁静。
注释:
- 残城:指的是破败的城墙,暗示历史的沧桑。
- 古寺:古老的寺庙,象征着悠久的宗教文化。
- 细岸:细长的岸边,表现出景物的细腻。
- 春塘:春天的池塘,透露出春意盎然。
- 寂寂:形容环境的静谧。
- 落暝翠:傍晚时分,翠色渐暗。
- 幽幽:形容声音轻柔而幽远。
- 闻野香:能闻到野外的香气,暗示自然的气息。
- 趺坐:端坐的姿态,表现出内心的宁静。
- 斋磬凉:指寺庙中的斋饭与磬声,带来清凉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5-1715),字懋德,号澄江,清代著名诗人。他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曾经历国破家亡的苦痛,后归隐于山水之间,创作了大量诗词,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内心感受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陈维崧隐居的时期,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古寺、春塘的描写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展现,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淡泊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圆通阁寺门即目》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诗的开头“残城延古寺,细岸夹春塘”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古朴而幽静的环境中,古寺与残城的搭配,既展示了历史的沧桑感,也增添了景物的层次感。接着,诗人在寂静的傍晚,感受到周围的宁静,听到野外的香气,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文中“花深垂钓客,竹罨浣衣娘”生动地描绘了生活的场景,钓鱼的客人与洗衣的姑娘,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趺坐少言说,吾师斋磬凉”则是诗人的自我反省,表达了他对内心宁静与清凉的追求。这首诗以平淡的语言,但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禅意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城延古寺:古老的寺庙依偎在破旧的城墙边,营造出一种历史感。
- 细岸夹春塘:细长的岸边围绕着春天的池塘,表现出细腻的自然景观。
- 寂寂落暝翠:傍晚的翠色渐渐暗淡,环境显得愈加宁静。
- 幽幽闻野香:隐约能闻到野外的香气,增强了自然的气息。
- 花深垂钓客:花丛深处,有人静静垂钓,表现出悠闲的生活。
- 竹罨浣衣娘:竹林中,有姑娘在洗衣,描绘出生活的细节。
- 趺坐少言说:诗人静坐,少言寡语,表明内心的宁静。
- 吾师斋磬凉:感受到师父的斋室带来的清凉,暗示出追求内心平和。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残城”与“古寺”的对比,突显出历史的厚重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追求。通过描绘静谧的自然景象,反映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安宁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城: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 古寺:代表宗教文化的延续与精神的寄托。
- 春塘:寓意生机与希望。
- 钓客与浣衣娘:象征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细岸夹春塘”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 A) 繁华的城市
- B) 宁静的春天池塘
- C) 荒凉的沙漠
- D) 雪白的山峰
-
“趺坐少言说,吾师斋磬凉”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喧闹与嘈杂
- B) 内心的宁静与清凉
- C) 对生活的烦恼
- D) 对自然的恐惧
答案:
- B) 宁静的春天池塘
- B) 内心的宁静与清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恬静的心境。
- 李白《月下独酌》:探索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陈维崧与王维的作品都强调自然与内心的结合,但陈维崧更多地描绘了日常生活的细节,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抽象的自然意象。这种对比突显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概论》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陈维崧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