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广陵福缘庵瞻礼德公遗像》
时间: 2025-01-01 19:16: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广陵福缘庵瞻礼德公遗像
作者: 陈维崧
步屟间经占上方,岧峣金刹映寒塘。
青枫历历人千里,白月濛濛雁几行。
千古玉钩隋帝墓,一枝斑竹赞公房。
寺前正有关门水,尽日潺湲到影堂。
白话文翻译
在步道上走过高高的庙宇,巍峨的金色寺庙映照在寒冷的塘水之上。
青色的枫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述说着千里之外的人生故事;
白色的月光朦胧,几行大雁在空中飞过。
古老的玉钩为隋朝帝王的墓所铭刻,
一枝斑竹在赞美公房的德行。
寺前正好有条小河流过,
整日潺潺流水声传到影堂。
注释
字词注释
- 步屟:步道,指行走的小路。
- 岧峣:高耸,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 金刹:指金色的寺庙。
- 寒塘:寒冷的塘水。
- 历历:清晰可见的样子。
- 濛濛:朦胧,形容雾气或光线不清晰的样子。
- 玉钩:古代用来钓鱼的钩,象征名声或功业。
- 斑竹:斑驳的竹子,象征坚韧和高洁。
- 潺湲:潺潺流水声。
典故解析
- 隋帝墓:指隋朝的皇帝墓,强调历史的厚重与传承。
- 德公:指德行高尚的人物,可能暗指某位历史名人或佛教高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年-约1700年),字寿卿,号云江,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散文,作品多受前人影响,文风清丽,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陈维崧在游览广陵时,瞻仰了德公的遗像,心生感慨,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和对高尚品德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过广陵福缘庵瞻礼德公遗像》是一首表现诗人对历史与德行的思索之作。开篇通过“步屟间经占上方”,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宁静的寺庙环境,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金色的寺庙映照在寒塘之上,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庄严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青枫历历人千里,白月濛濛雁几行”描绘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的和谐,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诗中提到的“千古玉钩隋帝墓”,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隐喻了名声与功业的流逝,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思。最后一句“寺前正有关门水,尽日潺湲到影堂”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流逝与永恒的交错,水流的潺潺声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也让人对德公的品德产生深刻的敬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使人感受到一种时光交错与历史沉淀的美感,展示了诗人对伟大人格的崇敬和对历史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步屟间经占上方”:描绘诗人在步道上走,抬头看到高大的庙宇。
- “岧峣金刹映寒塘”:金色的寺庙高耸,映照在寒冷的塘水中,象征神圣与清冷。
- “青枫历历人千里”:青枫树清晰可见,似乎在述说着远方的故事,表达了思乡之情。
- “白月濛濛雁几行”:白色的月光朦胧,几行大雁飞过,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意境。
- “千古玉钩隋帝墓”:提及隋朝的帝王墓,暗示历史的厚重和名利的虚无。
- “一枝斑竹赞公房”:斑竹象征高洁,赞美德公的品德。
- “寺前正有关门水”:描写寺庙前的小河,增加了自然的意境。
- “尽日潺湲到影堂”:水声不断流淌,带来宁静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神圣的寺庙比作高耸的山,强调其庄严。
- 对仗:如“青枫历历”和“白月濛濛”,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利用自然景物(如寒塘、青枫、白月)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德行的推崇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传达了历史与人格的永恒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刹:象征神圣与尊贵。
- 寒塘:代表冷静与思考。
- 青枫:象征坚韧与清澈。
- 白月:象征高洁与孤独。
- 斑竹:象征高尚与坚韧。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塘”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湖水
B. 寒冷的池塘
C. 明亮的河流
D. 热闹的海洋 -
“千古玉钩”暗示了什么?
A. 财富的象征
B. 名声与功业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D. 亲情的珍贵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津》崔道融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思乡之情,但陈维崧的诗更侧重于历史与德行的思索,而李白的诗则更具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楚辞》对比分析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历史与人文的交融,使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文化的深厚与历史的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