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崔监丞春游郑仆射东园
张蠙 〔唐代〕
春兴随花尽,东园自养闲。
不离三亩地,似入万重山。
白鸟穿萝去,清泉抵石还。
岂同秦代客,无位隐商山。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兴致随着花朵的凋零而消逝,东园里却能自得其乐。
我不离开这三亩的田地,仿佛进入了万重山的深处。
白鸟从藤萝间飞去,清泉流淌到石头上又回归。
怎能跟古秦代的游子相比,那里没有隐居的商山位置。
注释:
- 春兴:春天的兴致或情趣。
- 东园:指东边的园子。
- 三亩地:形容不大的田地,代表自己的生活空间。
- 万重山:形容山的层峦叠嶂,极为壮丽。
- 白鸟:指白色的鸟,象征自由。
- 清泉:清澈的泉水,象征纯净。
- 秦代客:指古代游子,典故出自《商山四皓》,暗指隐居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歌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应友人之邀游览东园,借游园之乐,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开篇以“春兴随花尽”引入,简洁而直接,表明春天的美好和短暂,随着花的凋谢,春天的兴致也逐渐消逝。然而,诗人却在“东园自养闲”中找到了一种自得其乐的意境,似乎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安宁与快乐。
接下来的两句“不离三亩地,似入万重山”,描绘了诗人对身边小天地的珍惜,虽然只是三亩田地,却有如进入层峦叠嶂的大山,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无限辽阔与宁静。此时,白鸟与清泉的意象交替出现,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美好与和谐,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田园图景。
最后一句“岂同秦代客,无位隐商山”则将诗人的感受与历史典故相结合,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与思考。与古代的游子相比,诗人更愿意安于平凡的生活,而不是追求名位与权势。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兴随花尽:春天的情趣随着花的凋谢而消失,表现春天的短暂与美丽。
- 东园自养闲:在东园中,诗人自得其乐,享受闲适的生活。
- 不离三亩地:强调对自己小天地的珍惜。
- 似入万重山:尽管地方不大,但心境开阔,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
- 白鸟穿萝去:描绘自然中的生动景象,增添了诗的生气。
- 清泉抵石还:流淌的泉水象征生命与活力。
- 岂同秦代客:通过历史典故,表达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淡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入万重山”,将身边的自然环境比作壮丽的山川,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白鸟穿萝去,清泉抵石还”,对称工整,富有音乐感。
- 象征:白鸟和清泉象征自由与纯净,反映了诗人的内心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白鸟:自由、洒脱。
- 清泉:纯净、生命的源泉。
- 三亩地:平凡而珍贵的生活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兴随花尽”表达了什么?
- A. 春天永恒
- B. 春天的短暂与美丽
- C. 春天的忧伤
- D. 春天的繁荣
-
“岂同秦代客”中的“秦代客”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追求名利的人
- C. 隐居的隐士
- D. 游历天下的旅行者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鹿柴》与《和崔监丞春游郑仆射东园》都描绘了自然与田园的美好,王维的诗更加侧重于静谧的氛围,而张蠙的诗则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悠然自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山水诗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