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倚阑令》

时间: 2025-01-01 17:41:21

红阑外,锦鸳鸯。

一行行。

认取湘湾三百曲,是回肠。

软波曾照啼妆。

知他住、第几横塘。

只恐江干黄竹子,又成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阑外,锦鸳鸯。一行行。认取湘湾三百曲,是回肠。软波曾照啼妆。知他住第几横塘。只恐江干黄竹子,又成箱。

白话文翻译:

在红色的栏杆外,锦色的鸳鸯在水中游弋,成群结队。记得那湘湾的三百个曲折环绕,是令人心肠回肠的景象。柔波曾经映照过她的哭泣妆容,不知道她住在第几条横塘。只怕江边的黄竹子,又要成为箱子了。

注释:

  • 红阑:红色的栏杆,常用于古代园林或楼阁的装饰。
  • 锦鸳鸯:美丽的鸳鸯,象征着和谐美满的爱情。
  • 湘湾:指湘江的湾流,寓意美丽的水域。
  • 回肠:形容思念的心情,令人感到痛楚。
  • 软波:柔和的水波,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啼妆:哭泣时的妆容,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的忧伤。
  • 横塘:指水边的小塘,常用来形容居所。
  • 黄竹子:黄竹,象征着悲伤,暗示离别的忧伤情感。
  • 成箱:指用竹子制作箱子,寓意着对过往的怀念与封存。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著名典故,但“鸳鸯”常象征爱情与和谐。诗中提到的“湘湾”可能与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水乡意象相关,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情感。诗中的“黄竹”可能隐喻离别的怅惘和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易顺鼎(约1640年-约1710年),字惟初,号秋水,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风格清丽,情感细腻。他的诗词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题。

创作背景:

《愁倚阑令》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对美好情感的追忆和对离别的愁苦。

诗歌鉴赏:

《愁倚阑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乡的美丽景色与浓郁的情感。诗的开头通过“红阑外,锦鸳鸯”展现了一个如画的水乡景象,传达出一种温暖而和谐的气氛。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开始转向忧伤。特别是“认取湘湾三百曲,是回肠”中,诗人通过对湘湾的描述,传达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愈加沉重。诗中“软波曾照啼妆”,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反射,更隐含了内心的伤感,表现出对女子情感的深切同情。

“只恐江干黄竹子,又成箱”一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恐惧与忧虑,黄竹象征着悲伤,而“成箱”则暗示着对过往情感的封存与追忆。这种情感的转变与自然景色的描绘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张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阑外,锦鸳鸯。
    描述了红色的栏杆外,有美丽的鸳鸯在游弋,营造出温柔和谐的气氛。

  2. 一行行。
    表达了鸳鸯成群结队的场景,增加了动感。

  3. 认取湘湾三百曲,是回肠。
    提到湘湾的美丽曲折,让人心中感到回肠荡气,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与痛楚。

  4. 软波曾照啼妆。
    描绘了水波轻柔,映照出女子的哭泣妆容,表现出她的伤感与无奈。

  5. 知他住第几横塘。
    诗人对女子居所的思念,隐含了对分离的惆怅。

  6. 只恐江干黄竹子,又成箱。
    表达了对离别的恐惧,黄竹象征着悲伤,暗示着对过往情感的封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红阑”比作一种温暖的居所,增强了情感表达。
  • 拟人:用“波曾照”赋予水波以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意象更加鲜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忧伤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惆怅,深刻地探讨了爱情与时光流逝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阑:象征着温暖的情感栖息地。
  • 锦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
  • 湘湾:象征美好与怀念的时光。
  • 软波:象征温柔与宁静。
  • 黄竹:象征悲伤与离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锦鸳鸯”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和谐的爱情
    C. 离别的痛苦

  2. “湘湾三百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往昔的怀念
    C. 对生活的无奈

  3. “黄竹”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快乐
    B. 悲伤
    C. 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愁倚阑令》同样表达了对故乡或亲人的思念,但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孤独与对月的思考,而易顺鼎则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出对爱情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