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般涉调)》
时间: 2025-01-04 13:20: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般涉调)
张先 〔宋代〕
谈辨才疏堂上兵。
画船齐岸暗潮平。
万乘靴袍曾好问。
须信。
文章传口齿牙清。
三百寺应游未遍。
算。
湖山风物岂无情。
不独渠丘歌叔度。
行路。
吴谣终日有余声。
白话文翻译:
在殿堂上辩论,才华疏浅如同士兵。
画舫停靠岸边,暗流涌动而又平静。
曾经在万乘之上,靴袍飘舞时好问。
你要相信,
文章口齿清晰传承。
三百座寺庙我应游未遍,
算了吧,
湖山风光难道没有情感吗?
不仅仅是渠丘唱起叔度的歌,
行走的道路上,
吴地的歌谣整日萦绕耳边。
注释:
- 才疏:才华疏浅。
- 画船:指的是装饰华丽的船只。
- 万乘:古代指代王侯将相的车马,这里用以形容地位显赫。
- 靴袍:古代士人的服饰。
- 三百寺:指的是数量众多的寺庙,可能暗喻佛教文化的繁荣。
- 渠丘:指的是古代诗人或歌者,这里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人物。
- 吴谣:指的是吴地的民谣。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先(生于1040年,卒于1115年),字季直,号云溪,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后世称其为“词宗”。张先的词风清新婉丽,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和自然。
- 创作背景:本词作于张先的晚年,正值他仕途多舛之时,表达了对往日风光的怀念及对未来的思考,具有深刻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定风波令》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词作,张先在此词中以“谈辨才疏”开篇,表达了对自身才华的自谦与反思。他以“堂上兵”暗示着无论身份如何,在学问和才能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接着,他描绘了画船的景象,暗潮涌动却又平静,这种矛盾的意象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波动与思维的沉静。词中提到“万乘靴袍曾好问”,则是对权力与地位的反思,暗示在权势面前真正有价值的仍然是知识与文化。
接下来的几句中,张先提到“三百寺应游未遍”,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渴求,同时也暗示着他对人生、风景的探索之心。最后以“吴谣终日有余声”收尾,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给人以无限的怀念与温暖。整首词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的心境与哲学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谈辨才疏堂上兵:表达了在学术讨论中自己的才干有限,犹如士兵般平凡。
- 画船齐岸暗潮平:描绘了一幅安静的水面景象,象征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复杂。
- 万乘靴袍曾好问:提到高级地位曾经带来的自信与求知欲望。
- 须信:强调对自身能力与知识的信任。
- 文章传口齿牙清:说明自己的文学功底,文章流传口耳相传。
- 三百寺应游未遍:对佛教文化的向往,暗示人生的旅途还远未结束。
- 算:表示对未能游览的无奈与释然。
- 湖山风物岂无情:自然的风光亦有情感,映照人心。
- 不独渠丘歌叔度:不仅仅是唱古人的歌,更是对生活的感悟。
- 行路:人生的旅程,象征着不断前行。
- 吴谣终日有余声:江南民谣悠扬,表达对故乡的依恋。
-
修辞手法:此词运用了对比、借代等手法。在“画船齐岸”与“暗潮平”的对比中,展现了内外的矛盾;“万乘靴袍”则用借代手法,代表权力与地位。
-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个人经历与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文化、自然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张先作为词人的深厚情感与思维深度。
意象分析:
- 画船: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华丽却又易漂泊。
- 万乘靴袍:象征权力与地位,反映个人经历。
- 三百寺:象征文化与信仰的追求。
- 湖山风物:象征自然的美好与人文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先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万乘靴袍曾好问”中的“万乘”指的是什么?
- A. 楼船
- B. 车马
- C. 武器
- D. 文具
-
诗中提到的“三百寺”暗示了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文化信仰
- C. 战争
- D. 个人情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张先 vs 李清照:两者均表现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感悟,张先更倾向于哲理思考,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 张先 vs 苏轼:张先的词更具抒情性,苏轼则融入了更多的政治与文化思考,两者在古词中各具风采。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词学大辞典》